一 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相互交融、多文化相互辉映,拥有世人所感叹和倾慕的丰富而博大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格、民族精神的国家。人类走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用全新的思想理念投入全新的生活。在这经过人类的不懈努力,使我们生存的世界越来越走向和平与幸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民族和族群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的美好时代,我们的祖先把用千百代人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优秀、文明而灿烂辉煌的文化与文明奉献给了今天的人类,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设现代化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民族间的团结、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世界在诸多方面走向一体化,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同周边国家和地区,或者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同时,把他们的文化和思想理念也逐渐传播到那些国家和地区。结果人类早期创造的弥足珍贵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明,却在以经济为核心的强大而所谓的现代文化与文明面前显得弱不可击,逐渐退缩和消亡。我们曾多次在荧屏或现实生活中见到,在那古老文明的土地上,那些用生命、灵魂和信仰传承了古老文化的老人,几乎是用带血的眼泪望着伴随他们度过了诸多年轮,给予过他们真善美的享受,给予过他们生命的力量和快乐的古老的文化,一个接一个地远离他们而去。好在,人类已自觉地、强烈而十分紧迫地感受到,逐渐消失的古老而传统的文化与文明的重要价值。我们应该理性地懂得,正因为有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人类才拥有了今天丰富多彩的世界和丰富多彩的思维空间。为了保护人类自己的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必须像保护长城和黄河一样,保护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传承文化与文明,否则我们将会在未来单调而大一同世界和思维空间中,度过漫长的岁月,那将是我们人类的悲剧。所以,人类的理性告诉了人类自己,不能再丢失那些祖先的记忆、那些用千百代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的宝贵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明。以免于我们现代人愧对于历史和未来。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开始追求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古老而传统的文化与文明的重要性,力求用最大的努力和代价保护濒危的古老而优秀的文化与文明。

众所周知,中国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越来越多地引起世界的关注和重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族群、多文化的国家。现在法定的就有56个民族。其中,除了汉族,100万以上人口的民族有18个,100万~50万人口的民族有4个,50万~20万人口及20万~5万人口的民族各是7个,5万~1万人口的民族有12个,1万人口以下的民族为7个。1万人口以下民族包括,像鄂伦春、独龙、门巴这样的人口不到1万的民族,以及像赫哲、珞巴等人口还不到5000的少数民族。这些人口较少民族,至今还较好地保存着母语和优秀而传统的文化,并把这一切活生生地奉献给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骄傲地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具体实施了先进而科学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政策,并且严格地执行了民族平等、相互尊重、互敬互爱、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带来的好处及其结果。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冷静地审视和思考,当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革命,对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日趋严重的负面影响和十分消极的因素。特别是那些人口只有几万,而且有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又处于强势语言文化的包围之下,自身正在经历着跨越式发展阶段的民族来说,他们的母语和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无可回避地面临着濒危或严重濒危的困难局面。这些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遇到的问题,已引起我国党和政府的空前关注与重视。进而,中央明确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中央有关部门还及时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还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将包括人口较少民族在内的民族语言及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均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于2011年6月1日一并颁布,从而为做好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奠定了法律、政策和理论方面的坚实基础。

我国各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社会科学和文化教育部门的专家学者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濒危或严重濒危的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及该项工程所包含的历史价值、现实作用和未来意义。严格地说,如果我们不主动而自觉地保护已面临濒危或严重濒危的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以及他们的濒危或严重濒危的优秀而传统的文化,那么我们就会不断地失去他们的祖先用一代又一代人的劳动和智慧共同创造的,用他们的生命和信仰传承至今的丰富多彩而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毫无疑问,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有着悠久历史,并各具特色,特别是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一直以来被世人所瞩目,人们渴望我们以对人类和世界负责的态度,保护好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及文明。

我国历来重视保护、发展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下,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及各有关民族工作部门就组织民族语言、文化、历史学科的科研队伍到人口较少民族的生活区域,对他们的语言文化进行过较为全面的田野调查。甚至,对个别地区的人口较少民族使用的语言及其保存的文化,开展过拉网式的普查工作,收集整理过数量十分可观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在保护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面取得了相当显著而突出的成绩,为发展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接着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十年时间里,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对不同地区的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进行过十分有价值的补充调查。在此基础上,撰写出版了包括人口较少民族在内的我国民族语言、文化、历史等简志丛书。这使我国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抢救、整理、研究工作,无论在实际田野调查方面,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都作出了很大业绩。此举还培养了一批理论性强,既有丰富的田野调查实践经验,又有实际研究能力的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从而建立了中国特色的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理论体系和田野调查方法。在此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又拨专项资金,组织一批民族语言文化专家学者,对于新发现的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开展了全面调查、整理和抢救,撰写出版一整套资料性和研究性相结合的书籍。该项工程一直延续到现在,已取得了鼓舞人心的阶段性成果。但由于人口较少民族几乎都散居于偏远山区、林区、草原及边疆地区,加上他们语言文化的涉及面十分广泛又复杂,甚至一些语言文化由于严重濒危而变得模糊不清,因此需要一定时间和相当数量的人力、相当数额的财力投入,才能逐步完成对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抢救与保护的伟大工程。应该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们在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及保护工作方面已有了较理想的学术成就;同时,为对其现在或将来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积累了丰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我国在过去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所取得的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业绩,也给其他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语言文化的抢救与保护起到了表率作用。可以说,21世纪的今天,我国在全面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刻,更加显示出我们在抢救与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人类在极力呼吁和渴望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不同交流手段、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地引起世人的关注和兴趣。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好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特别是要不失时机地做好对人口较少民族严重濒危语言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