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青海省农牧区差异化金融体系重构研究
- 张永春
- 10800字
- 2025-02-21 19:45:30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1.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12)基于科技金融视角分析金融机构和高科技企业之间的联动影响,认为金融机构在向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时,给自己也带来较为丰厚的回报,是一种双赢的结果。[1]同时,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经济增长。Patrick(2000)认为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两种发展模式,即需求追随型和供给领先型。“需求追随型”模式强调金融服务的需求方,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愈加强烈,金融体系依靠对这种需求的反应,不断得到完善;“供给领先型”模式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2]Gold Smith(1969)率先提出了金融相关率的概念,并用此来衡量金融结构的发展水平。基于比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Gold Smith(1969)运用实证分析得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并不知晓。[3]Joseph Eugene Stiglitz(1981)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不高,鼓励政府少干预市场,以使得农村信贷利率逐步市场化。[4]Levine和Zervos(1998)将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加入计量模型中作为因子分析,得出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发展和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与经济增长率之间是存在正相关关系的,不足之处在于所选取的股票指标易变性可能偏高,造成实证结果会存在一定偏差。[5]Arestis(2001)在Levine和Zervos(1998)的研究基础上,运用了时间序列计量模型,很好地控制了相关金融指标的易变性,得出的结论是金融机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强于资本市场发挥的作用。[6]Kpodar(2011)率先以贫困地区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来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发现农村金融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对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具有现实意义。[7]
1.3.1.2 农村金融理论研究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是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起点,该理论是由Patrick(1996)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认为农业信贷供给先于农村金融发展战略。虽然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奠定了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石,但是其本身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该理论一味地强调财政扶持的重要性,忽视了激励农户的储蓄积极性,进而造成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过大而农户的储蓄意识以及金融意识不强,滞后性尤为突出,效率十分低下。[2]由于农村信贷补贴理论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政府管制下造成效率的低下,因此Braverman和Huppi(1991)提出要逐步放开农村信贷利使其朝向市场化发展,这样可以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减小农村对外部资金的依赖。所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是金融深化理论的开端。然而,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说,没有一个市场是完美的,总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现象。[8]因此,Stiglitz和Weiss(1989)将西方经济学中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运用到了Huppi(1991)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正,更系统地阐述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和投资者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得更有效率。[9]
关于金融机构学说中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分别是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尽管这两种观点主张的内容不同,但都对一定时期下关于金融机构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金融机构观先于金融功能观产生,在哲学范畴上,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金融机构观源于Goldsmith(1969)提出的金融结构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也就是金融结构发生变化,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后人提出并深化金融机构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3]金融机构观认为政府是整个金融市场中金融资源如何配置的主导者,强调一个“稳定性”现象的存在,即所有参与金融活动的主体以及金融在特定时期内是不会发生变动的,并有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来帮助其正常地运行和维持稳定的状态。机构观鼓励政府建立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合作性和商业性金融为辅的金融组织体系,不倡导非正规金融的介入与发展,看重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绩效,因此采取的是供给导向型的金融政策,遵循的思路是“机构—功能—行为—绩效”。然而,机构观自从被提出就一直饱受争议,其原因在于如果金融机构所处的金融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并且政府及其他职能机构也无法确保其正常运行时,金融组织的运行效率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失效,从而出现混乱不堪的情况,此时金融发展不但没有促进经济增长反而成为“雪上加霜”的筹码,金融危机就此悄无声息地爆发了。
基于金融机构观这一显著的不足之上,以Merton(1995)为主要代表的学者们提出来金融功能观理论。[10]金融功能观认为市场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主导者,强调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就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资源时间和空间的配置,主要有六大核心功能:清算和支付结算、储备或聚集资源与分割股份、转移经济资源、提供信息、解决激励、管理风险。在这六大核心功能条件下,该观点认为金融机构应该采取“需求追随型”的金融发展策略,以此根据环境的不同适时地依据需求的变化调整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同时,功能观认为在保证以商业性金融为主,合作性与政策性金融为辅的组织体系下,应大力发展非正规金融来弥补农村金融市场中流动性的不足。因此,它所遵循的思路“外部环境—功能—结构”。
1.3.1.3 城镇化相关理论
就中国而言,我国的城镇化起步较晚,关于城镇化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都是建立在国外城镇化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西方国家关于城镇化理论的研究成果之所以非常的丰富与成熟,是因为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初期就有学者提出了城市化的理念,这也为西方国家早于中国100多年就形成了较高城镇化发展水平打下了牢固的根基。因此,了解城镇化相关理论主要还是以国外城镇化理论为主。西方国家针对城镇化问题的研究,主要形成了四个派别的理论,分别是区位理论、城乡结构转换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
区位理论中著名的代表理论有马克思的区位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区位理论以及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论,这些理论虽然提出的时间顺序不同以及所描述观点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均体现了区位理论的精髓之处。总而言之,区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城镇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生产方式,具有在空间维度上使得社会生产中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物质过程相互聚集的特点。因此,作为产业和相关经济资源聚集地的城镇就承担着引导城镇化合理发展的使命。[11]同时,城镇的发展程度与空间区位以及在此区位下的生产力水平具有息息相关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后者的强弱决定着前者的高低。
城乡结构转换理论的代表理论主要有四个:城乡二元论、就业结构转换论、城乡结构迁移论以及劳动力迁移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当属城乡二元论,该理论的提出对日后城镇化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城乡二元理论的主要观点在于由于城乡发展过程中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约束,使得城乡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平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服务、教育等方面。[11]同时,由于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进程不同,以至存在诸多的发展模式,例如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式、乔根森模式和托达罗模型等。
非均衡发展理论研究的视角是基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下城市化模式的选择,是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城镇化进程初期所运用的一种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将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内容有机地结合,阐述了产业是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得到聚集以及其与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典型的理论有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阿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11]
协调发展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共存为基础来论述城镇化的发展规律,认为人类在发展城镇化过程中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一种协同作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经典理论主要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恩维的卫星城市论以及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论。[11]
1.3.2 国内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金融这一命题的研究,很多国内学者都对其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进行了研究。同时,这些研究的理论成果也在农村金融“增量”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了实践检验。笔者将国内对农村金融的研究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层次。
1.3.2.1 农村金融概念的研究
农村金融概念的雏形最早源于麦金农(1973)的二元金融结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现代化金融市场和传统的金融市场两种形式,传统的金融市场即为现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市场,而国内学者关于农村金融概念也有不同的界定。[12]宋冬林、徐怀礼(2005)将农村金融划分为农村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农村正式金融主要指那些受到国家相关金融法律法规保护的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非正式金融是指那些游离于金融监管以外的金融机构,这个概念的划分与麦金农(1973)的金融二元结构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13]李海峰(2012)则认为不能将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机构混为一谈,从交易性角度来考虑,农村金融实质是一种经济系统和运动形式。[14]许丹丹(2013)同样也从交易性角度对农村金融概念进行界定,认为农村金融是指受到那些国家法律保护的一种金融组织形式,例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互助资金社等,这些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不能纳入体系研究,只能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形式。[15]本书所认可的农村金融概念与许丹丹(2013)的界定标准一致,即受到国家正式批准,依法设立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
1.3.2.2 农村金融和城镇化的研究探讨
(1)城镇化发展中农村金融支持研究。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国内众多学者比较关心的问题是农村金融在支持城镇化发展中主要的支持手段以及存在哪些支持上的困境。黄成莲(2009)以江西新余市为例,发现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体制的运行障碍主要表现为:第一,资金供给体制错位;第二,农村金融发展环境与农村金融供给意愿错位;第三,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村金融需求错位。[16]张廷洋(2011)、党文(2013)都从资金的需求角度来探讨了应该如何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认为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中所表现出的资金需求主要有四种:第一,基础设施建设;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第三,农民的非农收入增加;第四,土地资源的整合。[17]正因为这些金融资金需求的存在,才使得金融支持城镇化显得如此重要。左晓慧(2012)则认为农村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存在一种互动机制。[18]可是,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金融合力不强。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组织,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支持以及推动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以此来为城镇化发展盘活更多的存量资金。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传统的城镇化发展俨然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新的要求,随即“新型城镇化”一词孕育而生。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农村金融体制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也成为国内学者争相研究的命题。李长春(2013)赋予了新型城镇化三个方面不同的含义,认为衡量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是“城镇化率”,以及要想促进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农村金融活量资金的支持。[19]党文(2013)以金融组织创新为切入点,研究城镇化与金融组织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在西部地区金融组织创新对城镇化的推进是有促进作用的。[20]同时,岳福琴(2014)从新型城镇化下农村资金的来源、用途和监管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农村金融现阶段的困境是监管体系的不规范造成的农村资金使用效率低下。[21]关于西部落后地区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研究,肖妍、王伟(2104)以重庆市渝东南地区为例,揭示了现阶段金融支持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信贷资金依赖高、外源性资金介入不足、金融机构数量少且网点分布不均衡、金融服务错位以及发展滞后等问题。[22]此外,巨丽丽(2014)立足于青海省实际情况找出城镇化建设中农村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如金融体系不完善、县域自身经济难以维持金融特色产业发展以及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缓慢阻碍了资金的长期供给。[23]总之,许多学者都发现在新型城镇化下,农村金融存在的最大困境在于农村金融无法满足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需求。高学伟(2016)在总结了众多困境的前提下,提出了关键性的政策建议即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以及农村信用体系,建成个人信用平台的信息共享,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帕累托最优。[24]
(2)城镇化与农村金融之间的关系。
既然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那么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是两者又是互为因果关系,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胡斌(2002)认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公用性、福利性和渐进性的特征,因此政策性金融成为助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提出投融资制度的改革是持续推动城镇化进程发展的关键手段。[25]伍艳(2005)率先以西部欠发达地区为研究对象,发现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金融发展水平相关,两者之间存在这一种内在的互动机制,即金融发展支持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城镇化发展提高金融发展水平。[26]郑长德(2007)则以金融中介发展为切入点,运用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城镇化水平和经济金融水平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认为聚集效应是推动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以及城镇化的发展提高并促进了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27]可是,范立夫(2010)则认为农村城镇化顺利推进过程中金融支持是重要条件,农村金融应从农村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和农民向城镇居民转换三个方面增强支持力度,以此促进农村城镇化由过渡阶段向更高层次发展。[28]此外,张岩,李欣(2014)以资金需求为切入点,来探讨农村金融是如何起到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提出了以信用为突破口实现思维城镇化、以产业为依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用资本、技术手段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进而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29]在实证研究方面,崔俊(2016)基于Var向量自回归模型下,探究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我国城镇化推进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且二者之间存在一种互动机制,城乡协同一体化发展是今后的趋势。[30]
(3)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农村金融对其的支持力度有显著性地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因此,关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所起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这一直都是国内学者竞相争辩的话题。姚耀军(2004)算是国内率先采用计量模型手段去探究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学者,基于VAR模型及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产生的效应不显著。[31]冉光和、张金鑫(2008)运用内生增长理论中的帕加诺模型分析了山东省1981—2005年以来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相关性的强弱问题,认为在山东省区域范围内,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32]此外,丁志国、张洋、高启然(2014)在运用基础性的计量模型下,针对性地研究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下农村金融是如何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33]将金融效率、金融规模、金融风险和金融结构四个指标作为影响因子放入模型中进行分析,认为在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受金融规模的影响最为突出,其次是金融风险,而金融机构和金融效率影响偏弱;在农村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受金融风险影响较强,最后是金融效率,基本不受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的影响。同时,肖兰华、施泉生、杨刚(2016)同样也使用了帕加诺模型分析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创新之处在于为挣脱以往静态研究弊端采用了动态机制进行影响测度,认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34]
诚然,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可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如果农村金融自身发展条件缺失同样会起到抑制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谢琼(2009)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协整检验分析研究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农村金融发展并没有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相反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明显偏差,呈现负效果表现。[35]丁志国、徐德财、赵晶(2012)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严重失调的存贷比,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挥作用的效果。[36]此外,张羽、赵鑫(2015)基于面板平滑迁移模型研究认为农村金融相关率是判定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关键性指标,认为金融相关率高时,两者之间存在正向关系;金融相关率低时,两者存在负向关系。[37]然而,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有各自存在的时代背景,都对国家制定经济战略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处于经济转型中的中国,能够学会接受多元化的观点,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4)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
2008年第十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发布以来,我国正在积极地探索如何更好更快地改革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此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型农村的建设。与此同时,国内学者针对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下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研究也是颇有见解。卢钦(2010)认为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导型的正规金融体系与民间非正规金融体系共存的格局,主张的观点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存在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分工不明确、产权不明晰以及组织结构缺乏层次等问题。[38]同时,阳晓红(2011)以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为例,认为现行的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发挥不够完善,其支农功能发挥不突出,经营业务仍以“粮油收购”为主导致其业务范围过于狭窄。其次,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进程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当属农村资金向外流失严重,即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很少用于扶持“三农”,大部分资金都流向非农产业和城市。[39]卢钦(2010)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重点逐步向中心城市转移。刘卫柏(2012)将这种资金外流现象形象地称为“空心化”现象,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环境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提出要逐步降低农村金融准入条件,加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互补协同发展局面。[38]党文(2013)以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体系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发现在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西部地区金融体系不健全以及运用金融工具的效率偏低等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了西部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差,认为金融组织创新志在必行。[20]蔡洋萍(2016)则认为现行农村金融机构的良好补充是来自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可是,近几年来新型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增量”改革的进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出“支农支小”的功能,存在跑偏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涉农贷款比重下降、经营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40]
(5)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研究。
第一,农村金融需求研究。李喆、吴淑景(2012)从农村金融需求方面来分析,得出了两方面的结论:一是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主要来自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购买的金融需求、农业高新技术的金融需求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金融需求;二是根据金融需求特征可以划分资金需求特征和金融供给匹配需求特征。[41]宋慧(2010)以青海农牧区为研究对象,发现青海农牧区需求现状是农牧民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农牧区经济和农牧业的发展得不到支持。青海农牧区的金融需求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农牧区资金需求旺盛;金融需求分为生产性金融需求和生活性金融需求,金融需求多元化,金融服务不够全面化。[42]青海省人民银行黄南州支行课题组(2013)在探究青海农牧区金融需求时,将农牧区信贷需求分为三大类:一是农牧民的生活需求;二是农牧业生产需求;三是农牧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需求。[43]巴红静(2012)指出农户和农企的存贷款金融需求具有多层次差异性、高成本与高风险性、季节性及需求多元化等特征。应从金融供给层次化,加快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等三方面改善农村金融服务。[44]王芳(2005)认为微观金融需求、中国小农金融需求是否与农村金融制度相适应是最重要的问题,多层次、梯度化的农村金融制度是现阶段中国最应探讨的问题。要形成这种制度,政府的职责就是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现代金融需求。[45]
第二,农村金融供给研究。王艳梅(2011)把农村的非正规金融机构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大力发展非正规金融可以弥补农村金融供给的空缺问题。她认为政府要合理指引非正规金融发展,并进行审慎监管。[46]水峻(2013)在研究农村金融供给模式时,认为农村金融供给有四个约束。一是供给主体约束,农发行、农行、邮蓄银行对农户与农企信贷比重逐步下降,并且供给主体在城乡布局失衡,农村金融短缺局面比较明显;二是供给渠道约束,农村金融产品比较单一,其金融产品与服务无法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三是供给机制约束,信贷政策僵化、信贷决策链过长和信贷激励机制缺失三方面问题;四是环境约束。[47]沈昊驹和谢筱华(2011)运用probit模型对浙江、湖北、黑龙江三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部分区域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农户资产存量不足、收入偏低、一级人力资本明显缺位,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培育农村金融生态,实行有区别的农村金融扶持政策,改变涉农金融的单一金融职责。[48]牛凯龙和李泽广(2010)认为城乡金融供给水平的差异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城乡之间的信贷资源分布极度不平衡,城市信贷供给量较高,而农村严重不足。[49]丁竹君和柳华(2009)在剖析甘肃省农村金融供给资源短缺成因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经济要发展,新农村建设要有新起色,必须健全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供给需求有效增加。[50]林宏程(2010)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存在以下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供给中的作用趋于弱化;农村合作金融供给无法满足农民增收的需要;政策性金融支农范围狭窄;邮政储蓄对农村资金“抽血”严重,他认为要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目前应该根据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特征来进行深入改革。[51]何广文(2001)分析指出农村金融机构布局有城乡布局失衡和区域布局失衡两种形式。城市金融机构布局相对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密度较小;东部发达省份与西部落后省份金融机构密度分布不一致。[52]
第三,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失衡研究。李万超(2014)指出农村资金外流的趋势仍然存在,由此造成了农村金融供求缺口扩大,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金融结构不匹配导致金融效率低下。[53]王彬(2008)分析指出我国是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国家,供给型抑制和需求型抑制并存,这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重要原因。[54]廖舜(2009)在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现状时发现了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并提出加速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向多元化发展,规范农村民间金融组织机构,加速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与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提高农村金融供给能力和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性。[55]范子辰(2010)从农村金融的需求和金融供给特征入手,找出我国农村金融供求错位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一是农村经济发展造成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和需求主体的多层次性;第二是政府主导导致了我国金融供给不足;第三是严格的农村金融管制减少金融供给渠道。[56]佘传奇(2009)通过分析中国农村金融供需现状,认为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需求日益旺盛和金融有效供给不足。[57]
(6)农村金融发展政策建议研究。
国内学者针对不同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建议。首先,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机制最突出的问题当属农村金融对城镇化支持力度不高,资金供给严重不足。朱建华、周彦玲、刘卫柏(2010)[58]、李舟(2014)[59]提出必须建立多渠道的融资策略来改善现阶段融资渠道单一的困境,以此增加城镇化资金的来源。谢琼(2009)、陈尊厚、刘秀兰、李巧莎(2013)认为必须加大银行体制的创新,鼓励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以此增加城镇化建设中存量资金的规模。[60]黄成莲(2009)认为在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的基础上必须创新财政政策支持金融体系。[16]岳福琴(2014)认为要想变革传统的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和银行信贷的融资模式,可以将信托、股票、期货、期权等新型金融衍生工具引入农村金融市场,创造市场活力的同时,积极开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21]刘亚洲、李勇(2013)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提出了青海城镇化要想带动资金供给及消费需求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提升消费品自给率、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抓消费结构调整以及努力改善现有的金融消费环境等。[61]
其次,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竞争以及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发挥不足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卢钦(2010)[38]、阳晓红(2011)[39]提出需要加快涉农金融机构的改革,加强机构内部建设,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同时,降低农村金融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达到直接服务“三农”的效果。杨明基(2010)、汪小亚(2013)认为要持续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建立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以此打破以农村信用社为垄断地位的正规金融体系。[62]李长春(2013)认为在建立多元化的正规金融体系下,还可以规范化发展民间金融组织,使其从灰色地带迈向阳光地带,进而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19]
最后,我国城镇化进程推进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农村金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以及农村金融环境不良。因此,黄成莲(2009)[16]、李舟(2014)[59]、高学伟(2016)[24]提出要适时建设农业保险机制以及农村担保抵押机构,以此来满足农村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同时,张岩、李欣(2014)认为现阶段银行惜贷的症结在于贷款后道德风险太大,应建立征信评估机制以及农村信用体系。[29]潘威(2013)提出从金融司法环境、金融行政环境等方面来完善制度环境,城镇化进程中使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产生良性互动。[63]
1.3.3 文献评论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更倾向于理论研究,例如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城镇化理论等,国内研究则比较看重国外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实践程度如何,是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农村金融概念、农村金融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农村金融体系构建问题以及针对不同问题所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然而,不管是哪一方面的研究,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之处。其中,关于农村金融概念的界定,现有文献资料表明国内学者依然存在分歧,即农村金融概念中非正规金融是否该纳入其中观点仍不明确,关于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研究中仍然不能确定需求主体的划分依据。关于农村经济、农村金融与城镇化这三方面的研究,国内的大部分文献资料都只单单涉及一方面或是两方面的研究,很少会将这三方面放在一起研究。即使放在一起研究,所基于的视角也是静态的,即假设“三农”问题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变的。然而,通过理论分析可知,在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这两方面突出的问题也会随着城镇化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从动态视角来研究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及农村城镇化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关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的文献明显不足,相关的定量分析不足,且立足于农村金融体系研究的文献仍是空白所在。另外,本项目研究侧重点在于通过研究青海省农牧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农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农牧区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特征,以动态视角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金融体系的变化表现,最后差异化地重构未来农村金融体系的新框架,澄清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内在机理及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