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扎根回回营

冀中平原从古至今以地势独特而著称,西靠雄伟的太行山麓,东临浩瀚的渤海之滨,星罗棋布的大小河流,像扇面一样铺在大地上,那扇柄就是海河。海河的支流有许多,最著名的是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滹沱河、北运河、南运河,就河水流量之大和流域之广,莫过于大清河,她孕育的白洋淀、东淀和文安洼、团泊洼是西河文化的基本载体。

大清河发源于太行山、燕山,夏秋季暴雨形成的山洪奔腾而下,切穿高山峻岭,咆哮着冲出峡谷、十渡。经过弯弯曲曲的拒马河、白沟河流向宽阔而平坦的华北平原后,河面舒展开来,流速大大减缓,泥沙逐渐沉淀,水清可以见底,水流方向也从原来的由北往南,经白沟镇转头向东。大清河另一条重要支流是赵王河,它连接着汇集十几条河流的白洋淀,是天津通往西部山区的主要航道。

河北省境内的海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积淀丰富深厚的地区之一。

河北南部有重镇邯郸,是古代赵国都城,这里上演过舍命为国、义薄云天的千古传奇,也留下了举国士卒被冤杀坑埋的惨烈悲壮。北部古代是燕国,都于蓟城(今北京市广安门一带),春秋战国时期曾跻身七雄之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荆轲在易水河边的千古绝唱。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自古至今,不胜枚举。

北宋时期,面临北方辽、金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蚕食和入侵,曾有近200 多年的拉锯战。由于朝廷的昏庸,战场上的失利,大宋的版图逐渐缩小,坐落在大清河北岸的北方三关(瓦桥关雄县、益津关霸州、淤口关信安),成了宋朝初期的边陲。由于连年征战和劳役之灾,人口大减,大片土地荒芜,人们挣扎在死亡线上。这里崛起的梆子腔,是吸取山西、陕西传统戏剧改造而成的,因腔调高亢又善于表达悲情,在这个地区很快传播开来。其中,人们最喜欢元朝关汉卿揭露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的戏剧《窦娥冤》,不管是在城镇剧场,还是在农村临时搭起的戏棚里,只要有《窦娥冤》的演出,台上台下都是哭声一片,这是因为窦娥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命运是一脉相通。戏曲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难造就了它的基调。不只是河北梆子,还有高阳老调、河北丝弦以及清末出现的河间梅花调、最终成名于天津卫的西河大鼓,也都以悲调著称。描写才子佳人打情骂俏的情节,在河北的戏剧里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元朝的野蛮统治,激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反抗的浪潮席卷全国。当时最大、最强的一支队伍就是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他们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朱元璋的得力干将徐达、常遇春,是驰骋疆场,兼并群雄的急先锋。在统一中国的征战中,立下汗马功劳。为了保卫新建立起来的明王朝,大批军队开往北部疆土戍边,官兵们在华北广大地区安了家。由于常遇春等军事将领是回回民族,其属下也多有穆斯林劲旅,他们也随着戍边大军进驻了河北的沧州、保定以及廊坊大厂地区。靖难之役取得最后胜利后,明成祖决定在北平建都,进一步加快了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的农民大量向京津冀地区迁徙的速度。

传说中的“康乾盛世”最突出的功绩是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使疆域空前扩大,清代的版图仅次于元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也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满族的放牧和狩猎文化对于以汉族为首的农耕文化总是一种制约,对文化的摧残、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等等贯穿了整个清朝,被欧洲以蒸汽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远远甩在身后。“盛世”表象之下,危机的种子已深深埋下,注定一个悲剧时代的必然来临:一是从18 世纪末年以后,社会危机不断爆发,昔日表面上的繁荣很快陷入萧条冷落的衰败之中;二是民众反抗不断,自然灾害频仍,官僚腐败盛行,国库空虚,财政极度困难。“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落日余晖,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实际上早已成为定局。

现实生活往往比预想的结果更加惨烈。

海河的各个支流频繁发生泛滥,近500 年间,河水泛滥决口就有400余次。每次水灾,大量土地房屋被冲毁,无数个家庭真是应了“一贫如洗”这个词,糠菜半年粮是家常便饭;因衣食无着,外出要饭逃荒的人家不计其数。自然条件恶劣和社会发展畸形,造成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冀中曾经爆发多起农民运动,如天理教起义、义和团运动;民国时期,发生了高蠡暴动、定沙分粮起义等。

社会动荡和生活困苦,也造成了社会治安恶化、土匪猖獗。明清时期,冀中地区就普遍存在各类镖局,求安全就要花钱买路。恶势力对民众的暗杀、绑架、勒索也时有发生。人们为了自身安全,练习拳脚和斧钺钩叉成为冀中底层百姓的普遍需求,清末和民国之初的霍元甲、大刀王五等武林高手层出不穷。人们敬仰高超武艺,更崇尚武德,不少武术家也把保护百姓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当然,练武和健身在抗击日寇侵略时才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到第一位。而国民党军队不但不抵抗,还一个劲地往南撤退,大片领土很快被日寇占领。有着抵御外敌入侵传统的冀中人民,纷纷拿起枪杆子保卫家乡,各种武装组织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各地兴起。当然,免不了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共产党和八路军为整合抗日力量,及时派出干部深入到各个抗日组织做统战工作,改编了大批带有联庄会性质的武装,也混杂了一部分地主武装。从后来的抗日斗争效果来看,大部分改造是成功的,只有一小部分反水投降,个别人甚至成了铁杆汉奸。

共产党和八路军为了有效展开游击战争,冀中各军分区、各县委都派出得力干部深入到农村组建各级游击队。实践证明,游击队确实是抗战的有生力量,为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大清河回民武装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