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照片简介:八路军的安全岛——文安县大围河清真寺

img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的场所。由于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及民族生存的需要,整个回回民族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为方便回民宗教生活的需要,清真寺均建在回民聚集区。除满足每日五时礼拜、周五聚礼外,每逢开斋节、宰牲节、圣人忌日,信众们都会穿罩新衣,头戴洁白的礼拜帽,喜气洋洋地到清真寺大院参加一年一度的集会和聚礼。

大围河村位于文安县城西北9.5 公里,回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0%以上,约占全县回族总人口的50%,是文安县较大的回民聚居区。大围河清真寺就坐落在村子中央,坐西朝东,绿树环抱,占地约6300 平方米。大围河清真寺始建于1403 年,是明成祖朱棣为长治久安、安抚百姓采取的一个怀柔措施,整个建筑从明朝永乐到清朝乾隆年间都没有修缮记录。清初民族矛盾激化,各地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纷纷起义反抗清廷的专制统治,新疆、宁夏等地的回民起义声势浩大,严重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乾隆登基后,重视安抚各族人民,京南文安县大围河、献县大辛庄、无极县高头村、涿县贯市镇四座清真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资助重修的,乾隆宠爱的容妃(即香妃,维吾尔族人)曾关注参与其事,并特派曹太监监修了大围河清真寺,此后几百年又大修过多次。改革开放后,在政府和信众的支持帮助下,大围河清真寺得到了新生。

大围河清真寺主体建筑均是青砖砌墙,磨砖对缝,飞檐翘角,绿色琉璃瓦盖顶。在老建筑南侧,2015 年新建了清真女寺,具有现代阿拉伯风格。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规模壮观,站在望月楼上能够俯瞰全村。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为了宣传组织广大回族人民参加抗战,特派干一同志到文安做宣传工作。他常驻大围河清真寺,与穆斯林宗教人士一起,向信众宣传、讲解“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的圣训,推动信众把憎恨日本侵略者的情绪上升到信仰和爱国的高度。不久,大围河清真寺的二掌教杨树圃就拉起了一支抗日挺进队,在保卫家园、抗击日寇暴行的斗争中显示了回族人民的巨大力量和英勇精神。这支队伍后来成为文新回民中队的基本力量。

通过共产党干部和清真寺宗教人员的宣传动员,为数可观的信众直接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游击队,尤其是回民支队,构成了当地抗战的主要力量。大围河清真寺历代阿訇都秉承着这样一个信条:爱国是伊玛尼(信仰)的一部分,也是自己无比神圣的职责。八路军、县支队、回民支队等都曾把各地清真寺当成自己的安全岛,尤其是回民支队,常在清真寺开会甚至驻军,清真寺成了最可靠的抗战堡垒户。

《大清河回民支队》涉及了河北省、天津市的十多个清真寺,对清真寺在抗战中的作用做了真实的描述,其中尤以大围河清真寺的情况最为翔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