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河姆渡的稻谷

1973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古人类文化遗址进行第一次发掘。1977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这两次发掘,确定了一个生活在七千年前的古代文明,后来,它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特色是它的发达的农业。与位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不同,仰韶文化的主要农作物是粟,而位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的主要农作物却是稻。在河姆渡遗址,人们发现了大量稻谷植物的堆积,有稻谷、稻叶、茎秆、稻壳等等,堆积层厚处高达一米,总重量估计为一百五十吨之多。这些稻谷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好,数量之巨大,令人赞叹。在刚刚出土时,那些稻谷色泽如新,连稻叶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经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的籼稻。

令人惊奇的是,和这些稻谷一起被发现的还有大量的农具。中国古代典籍《白虎通》中说,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但是,什么是古代的耒耜,长期以来,人们不得而知。在北方黄河流域的远古遗存中,人们只能见到石斧、石铲等石器,未能见到用于农业生产的耒耜实物。这次,在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几百件骨耜。这些骨耜是用鹿和水牛的肩胛骨制作而成,安装有手柄,用来翻地和耕种。在这些骨耜出土时,在骨耜与手柄的结合部位,用绳索捆绑的痕迹还清晰可见。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另一个有关农业技术的发现,是河姆渡人具有发达的纺织技术。在河姆渡发现的纺织工具有纺轮、绕纱棒、分径木、经轴、机刀、梭形器、骨针等等,几乎是一部完整的纺织机所具有的全部器件。这说明,吃和穿的问题,河姆渡人已经可以解决得很好。

下面再来看看住。

除了发达的农业,在河姆渡文化遗址,还发现了大量干栏式大型建筑遗存。所谓干栏式建筑,就是底部架空、上面建有长廊、适合南方多雨潮湿气候的一种建筑。出土的建筑构件有几百件之多,有桩、板、柱、梁、枋等。部分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说明这些构件是利用榫卯技术巧妙地咬合在一起的。河姆渡人在七千年前就有如此精妙的营造技术,令人叹为观止。

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极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使那种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源地的观念得到了延伸,使人们意识到,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中华民族可能会有不止一处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