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中文報刊與華人社會

香港是世界上報業非常發達的地區之一,中文報業的起源亦很早,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本地出版的中文報刊為數相當可觀,對海內外華人社會影響頗大,在近代中國報業以至全球華文報業史上,擔當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原因之一,是外國傳教士率先在香港鑄造活體中文鉛字,近代中國報刊和圖書出版,就是在中文鉛字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中文鉛字在當時且有「香港字」之稱。第一家用活體鉛字排印的中文報紙,就是《香港中外新報》(後來稱為《中外新報》)。1該報刊行逾六十年,蛻變為《香港華商總會報》,不久改組為《華僑日報》,三者實有一脈相承的關係。

《華僑日報》承接香港早期的辦報傳統,開創中文報紙的嶄新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香港第一大報,見證了香港社會的急劇變化和迅速發展。該報在相當程度上亦能反映華人社會的訴求,傳達了華人精英的見解和廣大市民的心聲;在報導內地消息和服務海外僑胞兩方面,均作出了貢獻。以《華僑日報》七十年的報業歷史和報紙內容為線索,探討二十世紀香港報業的進程和香港社會的變遷,尤其是華人社會的現代化歷程,是很重要和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