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侨日报》与香港华人社会(1925—1995)
- 丁洁
- 4854字
- 2025-02-18 05:12:02
第一節 作為「前史」的三種先驅中文報紙
《華僑日報》強調繼承《中外新報》的傳統,而《中外新報》的創辦又與《香港船頭貨價紙》有密切關係,後來《中外新報》改組為《香港華商總會報》,所以《華僑日報》的「前史」共有三種報紙。在香港以至中國報業史上,這三種報紙各具獨特的地位,不過可據的記載很少,有關說法亦存在若干分歧和疑點,而報紙原件又幾乎散失殆盡,無從作有條理的闡述。茲就僅有材料說明各報刊行概況,釐清《華僑日報》的背景。
一、《香港船頭貨價紙》
要從頭追溯《華僑日報》的歷史,就要由香港第一家英文報紙講起。這份西報就是1857年10月1日創辦的《孖剌報》,初期報頭印有中文名稱「每日雜報」。該報最初的出版人是美國商人賴德(George M. Ryder),不過從創刊時起,英國商人孖剌(Yorick Jones Murrow, 1817-1884)即為該報最主要的決策人物,他並於1858年收購了該報的全部股份,早期香港華人習慣上以辦報人的名字作為報紙名稱,所以叫它做《孖剌報》,又作《孖剌西報》2。至於《中國郵報》(The China Mail)則叫《德臣西報》3,《香港電訊報》(The Hongkong Telegraph)俗稱《士蔑西報》4。《孖剌西報》是香港第一份每天上午出版的日報(早刊)5,在當時頗有影響。據說該報曾印製《英華字典》,購買過一套中文活字,於是,在英文報紙刊行一個月後,1857年11月3日,就利用那批中文活字另出中文版,名為《香港船頭貨價紙》。周三次刊,逢星期二、四、六出版,單張兩面印刷,大約可容納四千多字的內容,當中只有三四百字為新聞,其餘都為商船往來消息、廣告及通告等。6在中國報刊史上,這是最早的經濟類報紙和最早以單頁報紙形式兩面印刷的中文報紙。
現時所見的《香港船頭貨價紙》,右上角登有一則啟事:
啟者:此紙係在孖剌處每日所印之新聞紙同館印刷,每逢禮拜二、禮拜四、禮拜六為期,遍派香港各舖戶,每月收回銀一大員[圓]。如貴客有事要印落此紙內,務宜早一日走字通知未士孖剌,便妥印刷。唐字價錢如左:一凡每次落唐字者,五十個字已[以]下收銀一員[圓];倘五十個字已[以]上,每字收銀一個先士。如欲再落者,每個禮拜照前一半算。如意者祈請到本館印刷便是。未士孖剌新文紙館謹啟。
另一則啟事云:
啟者:唐人如有切要時事,或得之目擊,或得之傳聞,不論何事,但取其有益於唐人,有合於同好者,均可攜至本館刻印,分文不取,特此佈聞。新聞紙館謹啟。7
這類刊載船期和貨品價錢的資訊報紙,頗受商界人士歡迎,在鄰近地區以至日本,亦受注意。有一說認為,《香港船頭貨價紙》其後改名為《香港中外新報》,擴充篇幅和內容,但何時改名則無一致說法,多數都說是在1858年,這是根據該報後期的報頭資料,學界殆成定論。另有新說認為,日本於1861年起翻印《香港船頭貨價紙》,改名《官版香港新聞》,除記載船期、貨價外,還有新聞,並加日文註解;還出版日文版,稱為《香港新聞紙》8。若以日本翻印《香港船頭貨價紙》一事為佐證,結合其他推斷,則改組為《香港中外新報》是在1864年至1865年間,但此說目前仍欠確鑿憑據。
學者卓南生認為,繼《香港船頭貨價紙》之後,《孖剌報》創辦了一份名為《香港中外新報》的中文報紙,《香港船頭貨價紙》應該就是《香港中外新報》的前身。他強調以當時香港的情況,《孖剌報》同時印行兩種中文報紙是不可能的,因此兩者應是接續的關係。他又指出,改名《香港中外新報》大概是在1864年9月至1865年4月間。9《香港中外新報》起初也是周三次刊,不久改為日刊,白報紙鉛印,出紙一張,除新聞外,還刊載船期、貨價、行情和廣告。據現時所見報紙得知,早期《香港中外新報》,報頭有「並附船頭貨價行情」字樣,且註明「一三五行情紙,二四六新聞紙」。《香港船頭貨價紙》則每逢星期二、星期四、星期六出版,當時商戶店舖都很注重「行情紙」,兩報配合起來,由星期一至星期六都可以提供最新資訊,所以有一段時間,兩報同時出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不必要由於《香港船頭貨價紙》仍在印行,而要將《香港中外新報》創刊的年份推遲。換言之,《香港船頭貨價紙》創於1857年;大多數記載都說《香港中外新報》創於1858年,學界至今沒有足夠證據推翻此說。
早在1853年至1856年間,香港已有過一種叫做《遐邇貫珍》的中文月刊,但它採取的是小冊子的形式,因此《香港船頭貨價紙》,作為中文商報的濫觴;尤其是《香港中外新報》,更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近代意義上的中文報紙。該報重視商業消息,受到粵港商人的歡迎,行銷不限於香港一地,可能由於這個緣故,後來報名刪去「香港」二字,而稱《中外新報》。晚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香港中外新報》兩次增加篇幅,可能就是在這個過程之中,刪除了報名「香港」二字。
二、《香港中外新報》/《中外新報》
《華僑日報》視《中外新報》為「史前的光榮」,曾在早期報史論述中隆重其事。吳灞陵於介紹《華僑日報》創辦經過時,就這樣說:
《華僑日報》創刊於中華民國十四年六月五日(一九二五年),直至現在,已經有了二十五年的歷史,在目前的香港新聞界裏,他是一張最老的報紙,因為戰前那幾個老報,像《華字日報》、《循環日報》、《大光報》等,都不復存在了,縱使那幾個老報現在依然存在,回溯往史,《華僑日報》也要比《華字日報》和《循環日報》的歷史為長遠,因為《華僑日報》前身是《華商總會報》,而《華商總會報》的前身是《中外新報》,「一脈相承」,屈指計算起來,《華僑日報》應該有了九十二年的歷史,無論在過去或現在,《華僑日報》都配得上稱為香港最老的一張報紙,甚至是我國最先的一張日報,現在讓我們回溯一下《華僑日報》史前的光榮。
接着吳灞陵根據以前在《中外新報》及《香港華商總會報》工作、當時仍在《華僑日報》服務的老職員梁君談述,交代了《中外新報》創立的經過:
最初,《孖剌報》要印刷一本中文的商業人名錄(據戈公振《中國報學史》,是印刷中英合璧字典),叫首飾店雕刻了一批中文活字,字體像今天的四號活字一樣大小,這種活字一天一天的多起來,而在商業人名錄出版之後,便毫無用途。當時,我國有名的外交家伍廷芳先生還在《孖剌報》服務,因而建議利用這副活字,出版一張中文報,報方認為可行,於是就聘請伍氏主持這一事業,因為西人對於經營中文報紙,完全沒有辦法,而且,在當時,香港還沒有任何中文日報,辦起了更不容易,所以,名義上是《孖剌報》所有,實際上是中國人主辦,所有一切營業權利,都屬於中國人,《孖剌報》每年只享有若干權利以為報酬而已。10
文中有幾處內容需要澄清,首先,是《香港中外新報》的創辦年份,此處作1858年,學者卓南生則認為是在1864年至1865年間,待考。其次,《孖剌報》要印一本中文的商業人名錄,此說較戈公振謂該報要印刷中英合璧字典為可信,因為香港印行中英雙語辭典是1860年代中的事。具體地說,羅布存德(William Lobscheid)編印的《英華字典》(An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於1866年至1869年分四冊出齊;他另編有《漢英字典》(A Chinese and English Dictionary),則於1871年出版。11無論《香港中外新報》是在1858年抑或1864至1865年間創辦,都是在雙語辭典出版之前,報館製成的活字「毫無用途」之說,是不存在的。再者,伍廷芳確曾參與《中外新報》的出版工作,不過是在1860年代,因為1858年《香港中外新報》創刊時,伍廷芳只是一個十六歲的青年,仍在聖保羅書院讀書,至1861年才畢業。《孖剌報》請伍廷芳主持《香港中外新報》,應在1861年以後;該報另外一個重要的主持人是黃勝(1828-1902),他曾留學美國,但一年後因病返港,先後在《德臣西報》和《孖剌西報》工作,從事編輯和翻譯,精通印刷技術,《香港中外新報》創辦時,黃勝無論在年齡上,還是在個人經歷上,都要比伍廷芳佔優勢。12
上面提到這位縷述《中外新報》歷史的梁君,叫做梁德同,曾在《中外新報》服務,其後又在《香港華商總會報》工作,《華僑日報》創刊時起,即任體育記者等職,至1966年4月去世,享年七十三歲。13據此推算,他的出生年份應為1893年;他從事新聞工作凡四十餘年,大概是在《中外新報》停刊前兩三年服務於該報。
二十世紀初年,《中外新報》以勇言著稱。據載:
《中外新報》之在當時,便具有大無畏精神,積極發揮言論的力量,著名的主筆有陸伯洲(文昌舊侶)、林孝充、林燦如、潘惠儔、譚荔垣等,他們都有一枝犀利的筆,不畏強權,痛加攻擊。陸伯洲擅長駢體文章,不論小說社論,都寫駢文,一度和《有所謂報》的名記者鄭貫公筆戰。當時因華僑抵制日貨,民眾放火焚燒日本商店,香港當局認他有煽動行為,勒令出境,但因讀者都愛讀他的文章,因此他仍然從廣州寄文章來登。潘惠儔的文章也極犀利,有一次痛論段祺瑞當國的不是,題目是:〈誅段祺瑞之首懸於都門〉,十分激烈,極得讀者同情,可是後來為香港當局控告,罰了報館一百元。14
《中外新報》的全盛時期是在民國初年。廣東軍閥龍濟光(1867-1925)倒行逆施,大失民心,該報對龍濟光的施政大加抨擊,深受廣東人民歡迎,銷量大增,超過一萬份,最風行的時候出紙二萬數千份,搭廣州《世界公益報》印刷。15但因經營無方,以致經濟拮据。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報社在參戰問題上持反對意見,被香港政府罰款,股東紛紛退出,財政更為困難。當時龍濟光已退守海南島,但仍力圖恢復其勢力,遂出資收買該報,為他製造輿論。《中外新報》接受津貼後,由反龍變為擁龍,讀者越來越少。其後龍濟光被逐出海南島,該報經濟告絕,只得停刊,而由香港華商總會接辦。16
1919年初,香港華商總會舉行同人聚會時,主席劉鑄伯(1866-1922)指出會中各項消息的傳遞,殊有不便之處,提倡創辦報紙,以廣宣傳。稍後召開的額外敘會,正式通過此案,並建議承頂《中外新報》,試辦一年,如有成績,再行續辦。起初撥出一萬元為開辦費,後因不敷應用,而要增撥五千元。印刷方面,由華商總會與《孖剌西報》簽訂合同,附於該西報館之內。報紙原本擬用有限公司名義出版,但經法律審查員研究結果,認為須用華商總會名義方合,因此任馮承焰(煥如)為督印人,並以華商總會司庫李葆葵、副司庫馮平山及司理葉蘭泉等人具名擔保。當時純為興辦一種通傳消息的商報,不涉黨派政治意味。17
三、《香港華商總會報》
《香港華商總會報》創辦之初,仍與《中外新報》保持合作關係,報上印有Incorporated with the Chung Ngoi Sun Po(Chinese Daily Press)字樣,意謂與《中外新報》聯合出版。《孖剌西報》的館址,最初是在鐵崗(原稱忌連拿利,現稱己連拿利),後來搬到大道中勝斯酒店和公主行之間的巷裏,再搬到德輔道中10A現在東亞銀行大廈所在的地址。由於東亞銀行收回屋址,《孖剌西報》搬往銅鑼灣,《香港華商總會報》則遷至乍畏街,自己設置印刷機器,獨立經營,從此不再加上「華商總會報中外新報聯合刊」字樣。18
根據香港華商總會的記錄,得悉《香港華商總會報》與《孖剌西報》聯合辦理達四年之久,至1923年間,聯辦之約已滿,是時適《孖剌西報》須遷址,華商總會乃集資一萬五千元,購置印刷機器,自行出版,推舉李亦梅、胡少蘧負責辦理。初時營業成績一般,後來始漸有所改善。19
《香港華商總會報》作為全港華商的喉舌,報導商務消息,意義極為重大,成績亦佳。當時中文報章所載的香港新聞,只用唯一採訪員梁晉明的通稿,沒有專訪;《香港華商總會報》因試出晚刊,特聘專員採訪,首創專訪,此後各報才陸續跟隨。直至1925年,華商總會覺得虧蝕太大,無意繼續辦報,於是把全盤生意(包括機器和鉛字)出讓,由岑維休等人集資頂受。據說該報的負責人因與岑維休相識,所以建議他把報紙買下來。20但初時仍沿用《香港華商總會報》名稱繼續出版,大約兩個月後,報館始由乍畏街遷到荷李活道,改出《華僑日報》。21
總括來說,香港華商總會在會長劉鑄伯的提議下,接手了《中外新報》,改出《香港華商總會報》,由馮煥如任督印人,聘李大醒為總編輯。該報自此成為一份工商社團創辦的報紙,面向香港華商和海內外商人,主要刊登經濟新聞、商業消息,並延續《中外新報》的傳統,載錄貨價行情和船期信息。《香港華商總會報》曾試出版晚報,是本地日報兼出晚報的先例;該報還特聘專員採訪,首開本地中文報紙專訪的先河。22 1925年中,《香港華商總會報》改為《華僑日報》後,得該報同意撥出篇幅,刊登華商總會各項通告,因此《華僑日報》上社團消息特多,且成為持續數十年的傳統,直至該報停刊為止。23(表1)
表1 《華僑日報》及其前身的刊行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