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外向型中小微企业

中小微企业是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的一个关于企业规模的“相对性”概念[13]。世界各国(地区)对于中小微企业的界定存在不同的标准,存在着定量(Quantitative)和定性(Qualitative)两种划分方法。定量方法主要考察企业的雇员人数、资产总量及销售收入等指标;定性方法主要考察企业的质量和地位,比如独立所有、自主经营及市场份额等指标。目前,除部分欧美国家使用定性的方法外,世界上80%的国家(地区)使用定量的方法来界定中小微企业。举例来讲,美国定义中小微企业为雇员人数不超过500人或年营业额低于1亿美元的企业;日本定义制造业中的中小微企业为从业人员300人以下或资本额3亿日元以下的企业;欧盟定义中小微企业为员工人数不超过250人或年营业额在4000万欧元以下的企业。事实上,由于经济环境、发展阶段、行业分类的差异,各国对中小微企业的界定标准是有所差别的,同时,现有的界定标准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因而中小微企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对于中小微企业的界定标准先后经历了六次变化,这一概念得到了逐渐发展和调整。相应标准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的企业职工人数标准、20世纪60年代的企业固定资产价值标准、1978年的企业“年综合生产能力”标准、1988年的企业规模标准、1999年的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标准,以及2003年的雇员人数、销售收入和资产规模标准[14]。目前,中国中小微企业的划分采用了最新的定量标准。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于2011年6月18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在综合考虑企业雇员人数、年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因素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及其他未列明行业等十六类行业的中小微企业做出了明确界定。以工业企业为例,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为中小微型企业。

另外,关于企业“外向型”的概念,这是一个与企业“国际化”密切相关的概念。现有企业国际化的概念大致分为过程论、活动论、竞争论及投资论四大类。各类观点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企业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发展过程。综合现有概念,本书将外向型企业定义为:拥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国际资源分配的意愿与行动的企业,即在生产、经营、投资及管理等环节逐步实现由国内向国外扩展的企业。简言之,无论是内向国际化还是外向国际化,企业一旦产生了诸如技术引进、加工贸易、产品出口、设立跨国分支机构、与国外企业生产合作、跨国并购及投资建厂等任何一项或多项跨越国界的生产经营行为,即被视为具备了外向型特征。

综上所述,本书对于中国外向型中小微企业的界定,将以中国目前最新的官方标准为参考,并结合国际化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1.4.2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1.社会网络

从概念分类上看,社会网络是对社会关系网络的简称。关系网络(Network)依据联系(Tie)的不同性质可分为亲属关系网络、经济关系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首先,亲属关系网络是自然人与生俱来的按照血缘、亲戚关系组成的关系网络。这类网络以亲密的情感为媒介,具有较强的利他性特征。其次,经济关系网络是经济行为人或组织之间以经济活动为内容的关系网络。这类网络情感因素较少,且具有较强的利己性特征。最后,社会关系网络是行动者在社会活动中建立或嵌入的关系网络。这类网络既有情感互动的需求,也有利益的交换,是最为复杂的一类网络[15]

从概念的表述上看,作为社会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概念,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按照不同的维度,社会网络有着不同的分类。其一,按照关系强度,社会网络类型被划分为强关系与弱关系。前者有助于网络成员间信任关系的建立[16],而后者往往具有更大的实际价值。其二,按照开放程度,社会网络类型被划分为封闭网络和开放网络。封闭网络为网络成员带来了稳定、持续的稀缺资源[17],而开放网络则因结构洞的作用而产生了第三方控制优势。其三,按照地理范围,社会网络类型被划分为本地网络和全球网络。本地网络满足了企业对本地信息的快速掌握,而全球网络为企业获取国外资源、实现国际化成长提供了便利[18]

本书将研究社会网络与中小微企业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在展开分析之前,有必要将社会网络的概念加以明确界定。回顾新经济社会学兴起过程中对于社会网络的研究历程,先后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的重新提出阶段、20世纪80—90年代的基本形成阶段和21世纪的继续发展阶段。如今,社会网络这一概念已成为西方主流社会学的基础概念之一。对于社会网络的定义,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演进,不同时期的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Georg Simmel(1950)将网络描述为个人或组织之间的某种联系。Simmel把网络的实质看作三角关系中的获益者。他的独到之处在于看到了网络中所蕴藏的潜在收益。Wellman(1988)将社会网络视为社会结构的具体形式,社会成员或组织通过不同的网络占位分配到了不同的稀缺资源。Coleman(1990)认为利益的交换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这既是社会结构的组成,也是个人资源的体现。Burt(1992)进一步将关系网络概括为通过第三方联系的互不认识的两方的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他亦将结构洞视为个人或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Mark Granovetter(1994)将网络定义为不同程度上的不规则嵌入。在他看来,个人或企业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特殊位置,是他们获取特殊信息和资源的渠道,这一点也解释了网络为什么会产生、激活并持续的问题。今天,社会网络的概念已经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了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说,公司间的网络连接正成为一种世界潮流。鉴于以上各种观点,本书将综合各种观点,立足Granovetter的定义展开研究(见图1-2)。

图1-2 社会网络示意图

注:数字代表行动者(节点),虚线表示弱关系,实线表示强关系,A、B、C三个网络之间形成结构洞。

另外,从社会网络的视角研究企业行为,需要对企业家的社会网络与企业的社会网络进行区别和统一。一方面,企业家网络是指企业家与其他个人或组织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结(Ties),这是人与人层面的概念;另一方面,企业的社会网络是组织与组织层面的概念。对于本书所研究的中小微企业而言,由于企业家网络与企业网络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叠,因而企业家网络可以近似地等同于企业网络[19]

综上所述,本书认为,中小微企业的社会网络即是企业家和企业在其他社会关系中的嵌入。

2.社会资本

对于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的研究,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经济学家,尚未给出统一的权威定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学者有着各自的观点。社会资本的概念最初是由社会学家提出的。他们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相互频繁、交错的关系网络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时,借鉴了经济学中“资本”的概念。早期社会学家(例如Hanifan, 1916[20]; Schultz, 1961[21])发现社会资本是人或组织从其他社会网络成员处获取资源、信息及知识等的媒介,正如Schultz(1961)最早给出的定义:社会资本是摆脱了具体物质形态的、广义的、抽象的,且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所有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总和。后来,众多学者发展和补充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Bourdieu(1985)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体或团体通过制度化的网络对外联系所能获得的实际和潜在资源的集合。Coleman(1988)认为社会资本是由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的为内部成员提供便利的不同实体。Putnam(1993)把社会资本看作推动社会效率提升的信任、规范及网络等要素的总和。Portes(1995)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网络中个人动员稀有资源的一种能力。福山(1998)将社会资本视为社会群体中,行动者之间信任关系的普及程度。Lin Nan(2001)将社会资本概括为嵌入社会网络关系中的能够带来回报的资源投资。鉴于众多不同定义,Adler与Kwon(2002)曾经对社会资本的各种定义进行了分类比较,并按照研究视角分为了外部、内部及内外部结合三大类别。还有学者(黄志斌,2004)将现有定义归纳为社会结构说、组织特征说、能力说及关系资源说四个类别。

从各种社会资本的概念来看,我们能够把握界定社会资本的三个要点:第一,社会资本嵌入于社会网络;第二,社会资本可以获取增值资源;第三,社会资本也是一项投资活动[22]。简言之,社会资本是资本视角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反映了社会资源对于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23]。因此,结合本书的研究重点,本书在综合各类定义的基础上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资本是基于信任的,依附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可以为行为人带来经济资源的合作关系资源集合。由此,社会资本最终将表现为能够获取的社会网络及其资源。因而从这一视角来看,社会资本就是动态的社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