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针刀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和诊疗技术

第一章 针刀医学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节 针刀医学与软组织损伤

一、针刀医学与软组织损伤疼痛

慢性软组织损伤疼痛,被认为是世界三大疑难病症之一,在人类同疾病的斗争过程中,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仍缺乏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疼痛的有效治疗。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中医研究院长城医院朱汉章教授融会贯通西方的形象思维与东方的抽象思维,在现代西医学和古老中医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第三医学——针刀医学。笔者学习了相关理论并用其指导临床治疗30余年,认识到它有强大的生命力,针刀医学以其新颖、独特的理论,全面剖析了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为人类彻底征服软组织疼痛展示了光明前景。

二、针刀医学对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的认识

针刀医学研究慢性软组织损伤,强调软组织的“动”与“平衡”,软组织一旦失去“动”与“平衡”则成为病理的、进而表现以疼痛为主的临床症状。针刀医学认为动态平衡失调是软组织损伤疼痛的病因病理。

三、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

■骨质增生是病理产物,而不是病因。

■骨质增生病因是关节内力平衡失调,病理因素是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变性。

■软组织损伤是形成骨刺或骨质增生的主要病因。

■软组织损伤的病因是人体动态平衡失调,病理因素是粘连、挛缩。

■软组织损伤和骨质增生类疾病可归类于中医之络病。《素问·缪刺论》曰:“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大络而生奇病也。”

人体正常情况下躯干、四肢的活动,在其功能范围内是自由的,可以完成它应该完成的动作,这叫动态平衡。病变软组织不能在其功能范围内自由完成它所能完成的动作,这叫动态平衡失调。动态平衡失调不仅指四肢和躯干的外在动态平衡失调,更主要的是内在动态平衡失调;人体内各种软组织在人体活动的时候都在自己特定的范围内做相对的运动,其运动方式有点的、有面的、有线的,也有综合的。人体有一个正常的生理调节范围,一般外力作用于人体,在生理调节范围以内不引起病理改变,当这种外力作用超出人体正常的调节范围,则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软组织损伤一般分为3种,即暴力损伤、积累性损伤、隐蔽性损伤。在慢性软组织损伤中,积累性损伤最常见。外力损伤人体,人体必将产生生物力学上的各种变化,重则骨和软组织断裂,轻则部分肌纤维断裂、骨移位,正常的生物力学状态发生改变,肌肉、筋膜、肌腱、神经、微小动静脉等软组织遭到破坏,引起组织出血、渗出、水肿。人体的保护性机制对出血、渗出、水肿处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极易出现组织的粘连、挛缩和结疤,形成新的病理因素作用于人体。粘连、挛缩、结疤限制正常软组织的相对运动,使它不能在特定的运动轨迹上完成自己的动作,产生制动。这就是内在动态平衡失调,也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最主要的病理机制。

四、对软组织损伤所致疼痛的认识

在许多疾病中,认识到疼痛是由软组织损伤引起,在此笔者着重谈一谈最常见的疼痛——腰腿痛。多种疾病可出现腰腿痛,但最常见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笔者根据30余年的临床实践、观察,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腰腿痛,最主要的病因病理是脊柱内外动态平衡失调、软组织损伤。脊柱的动态平衡有赖于脊柱周围的软组织维持,这些软组织可分为两大组,一组是直接起止于脊柱骨骼的,如腰部的半棘肌、横突间肌、回旋短肌、骶棘肌,棘上韧带、黄韧带和前后纵韧带,间接作用于脊柱的有斜方肌、阔筋膜张肌、梨状肌、下后锯肌、腹肌。当腰椎间盘突出,所致附着脊柱的软组织动态平衡失调,超出正常的代偿范围,则出现腰部软组织损伤,出现以疼痛为主的临床症状。病人所述病史,往往是“先腰痛,后腿痛”,而出现下肢疼痛的原因是人体补偿调节的结果。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织之间运动关系是协同的,腰部一侧的软组织损伤往往引起同侧下肢的软组织损伤而表现同侧下肢疼痛症状,临床查体所见压痛点有规律的分布,更为这种认识提供了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见的痛点分布于棘突间、棘旁、髂嵴中点、梨状肌体表投影区、股外侧中点、腘窝线中点、小腿后外侧、外踝等处,这些压痛点多在肌肉、韧带、筋膜的起止点或交叉处,压痛点的出现是软组织动态平衡失调持续牵拉、损伤的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经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功能受限完全恢复,复做影像学检查,被认为引起疼痛的因素依然存在,这就提示我们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表现疼痛的原因不仅是神经根或硬膜囊受压,腰及下肢的软组织损伤所致的力平衡失调是椎管外损伤的依据,治疗也应以恢复脊柱内外动态平衡,治疗软组织损伤为指导思想。笔者认为影像学检查所看到的腰椎间盘突出、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在健康人中也存在,但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只有一部分人,只有引起脊柱生物力学的改变,脊柱一侧软组织或挛缩,或弛张,脊柱内外动态平衡失调,腰及下肢软组织损伤,才表现出临床症状,我们称这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五、针刀医学对软组织损伤疼痛的治疗

针刀闭合松解术是针刀医学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的主要方法。在诊断明确、定位精确的基础上,施针刀闭合性松解术,剥离、切割松解病变组织的粘连、挛缩、结疤处,解除这些引起动态平衡失调的病理因素,以恢复软组织的动态平衡和生物力学平衡。以此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对许多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可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三横突综合征、肩周炎、跟骨骨刺等行针刀术后,疼痛症状即刻解除,这就证明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原因就是软组织损伤。从针刀治疗的疗效上,也证实了动态平衡失调是软组织损伤疼痛的病因、病理的正确性。另外,针刀医学的手法是治疗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刀医学的手法与传统的按摩、推拿手法不同,它有针对性与目的性,根据病变的软组织,施相应的手法,例如腰三横突综合征行针刀术后,施脊柱过伸过屈手法,跟骨骨刺行针刀术后,施足过度背屈手法,它与针刀闭合性松解术相辅相成,是针刀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环节。

针刀医学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真正结合,是基于动的、辨证的基础来看待问题,因而它对于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有着本质性的认识及一套完整的闭合性手术理论。

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新认识

笔者总结回顾多年来对病人施行椎管外松解术发现,大多数病人都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有部分病人疗效并不满意甚至无效果。后在治疗中发现有的病人在针刀刺入腰椎深部肌群后患肢突发触电样放射感,当时认为是针刀刺入过深刺激神经根而出现的反射,是针刀的禁忌。但出现此反应的病人近、远期疗效往往较好。后通过反复细致地探讨研究,设计了安全有效的触激脊神经的手术入路,针刀直接触激神经根鞘膜,改变神经根与突出椎间盘的相互位置,使粘连得到自身松解,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盲视下的针刀闭合术不可能剥离脊神经与周围组织的粘连,针刀治疗也不是西医手术模式的摘除椎间盘组织、解除压迫或溶盘化小间盘组织。针刀治疗椎间盘突出靠的是自身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应激反应。

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外松解腰臀部损伤或粘连的组织;而椎管内的治疗必须具备根性压迫症状、体征,如有椎管外的症状体征可同时治疗。

提示

■神经触激术是针刀医学的一个术式,它不能涵盖所有的治疗手段,一味地公式化套用就会造成迷惑。老年人各项功能都处在衰退期,过于强烈及反复密集触激使机体的调节处于抑制状态,就会造成对机体的伤害。更谈不上效果明显了。

■有些慢性软组织损伤,机体已经适应了这种不良环境。只是在外环境突然改变时机体难以适应,软组织为迅速适应突然改变的环境时产生调节紊乱,软组织充血水肿出现肌肉疼痛,刺激神经根造成神经鞘膜充血、神经根水肿产生窜麻感。早期可通过自身调节自愈,但可以反复发病。周而复始神经根周围软组织机化、结缔组织钙化造成椎间孔相对狭窄,因为局部组织钙化长期占位压迫、脊髓供血不足就出现持续存在的失神经营养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下肢怕凉、麻木、肌肉张力减退、肌肉萎缩。尤其是老年人根性症状大多都不明显。治疗应该循序渐进,给予机体一定的修复时间。另外,老年患者脊柱大多为多节段混合型病变。针刀治疗方案,早期以脊柱周围软组织松解为主。肌体修复一定时间后,责任病变节段就会显露出来,根据病情再确定是否给予椎管内治疗。神经触激术的临床应用切记:确定症状-体征一致,节段-侧别一致。

七、中医学是针刀医学的理论基础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王雪苔教授在2004年10月于澳大利亚召开的第6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上作了题为“论针灸特色”的主题演讲。文中指出:“至于针刀医学,本来就是针灸学与骨伤科手术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从生物力学角度提出的人体动态失衡以及通过针刀治疗而恢复平衡的理论,也并未超出中医理论框架。所以,应当自觉地植根于中医学之中,用中医理论指引针刀医学的发展。”

八、针与刀

针与刀的有机结合形成了针刀疗法,经全国数十万病人的疗效和2万余针刀医师临床实践,基础理论的完善,升华为针刀医学。

■针刀医学是中医学的精髓从理论到实践,在针与刀治疗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使得部分开放性手术,变为闭合性手术,解决了一些开放性手术也难以解决的病种,克服了开放性手术损伤大,并发症、后遗症多的不足。

■针刀医学源于中医学。

□“针”从诊断到治疗,始终占主导地位,所以称为针刀医学,而不能称为刀针医学。

□针刀医学是以针为主导,包容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现“天人一体、整体观念”,看病主要的是看人,更主要的是调动人体本身巨大的自我保护和修复能力。

■目前从事针刀治疗工作的同道中,中医出身的偏重于针的作用,西医出身的偏重于刀的作用。采用针与刀的相须作用,才能取得明显的疗效而不出现医疗差错。

■针刀是中医学抽象思维概念,它利用了人体自我保护的本能。实践证明是确实可行的。

■椎管内松解的治疗原理不是靠针刀的剥离,而是针刀的触激激惹神经根引起其反射,改变神经根与突出物的位置,靠的是人自身的自我保护本能和自身的修复能力。

□其镇痛作用也是机体受到刺激后引起内源性吗啡类含量增高所致。这是笔者经30余年的临床实践得出的结论。

■“刀”是在针后之刀,非直视下手术之刀,是针不能作为时乃用之。比如:治疗腱鞘炎时的剥离粘连、切开硬节,对四肢表浅组织的肌肉韧带的粘连、肌肉韧带与骨的粘连、韧带与韧带之间的瘢痕切开。对腰部肌肉纤维紧张或痉挛引起的顽固性疼痛、功能障碍,可切断部分肌纤维,症状即可解除。

■以针刀为针的同道,“以痛为输”,无视解剖,持针刀提、转、捻、插损伤了神经血管。

■以针刀为刀的同道以西医的理论,直视下的解剖对应盲视下的闭合手术。

□针刀作用于人体后被紧张的肌肉镶嵌,组织结构越深或在骨与骨的间隙中,像是木中订钉活动很难何谈切割剥离。

□真正的微创外科内涵是影像直视下的介入,微创外科是外科学者的追求境界,他们最大的困难就是无法克服小切口与显露不充分的矛盾。

□针刀医学用针刀基础理论采用闭合手术,如套用西医形象学概念的“微创外科”在闭合盲视麻醉下切割剥离深层组织下的神经、韧带粘连,只能是路越走越窄。

□针刀医学闭合术不能和西医微创外科手术相提并论,针刀医学以东方抽象思维为基础,其操作靠的是人体的防御保护能力、调节和修复能力,以纠正人体的动态平衡失调为目的。

□微创外科是以西方形象思维为基础,操作靠的是影像介入或小切口直视下精确定位以切除病灶为目的。

□针刀闭合手术是经历了“大松解术”“密集针术”的进一步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微创外科手术经历了“小切口”“腔镜”等最终朝着影像下的介入治疗运作。

□“针刀”与微创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又不是一个运行轨迹,各自按照自己的基础理论运行。

■针与刀合为一体,相须为用,进行闭合性手术,按照针刀医学理论操作方式方法,针为刀用,刀为针使,相互配合。不能将其看做中医之针,更不能将其视为西医之刀,乃谓之针刀医学。

针刀医师必须具备全科医生之水准,内、外、妇、儿、中医、影像、检验等基础知识要精通,对疾病要求诊断明确,治疗安全有效。举内科眩晕为例,神经内科疾病可见、五官科疾病可见、神经外科疾病可见。临床中不能一见眩晕病人就认为“环枕筋膜挛缩症”,针刀主之。中年以后的一部分人确实存在颈椎曲度改变,退变、椎间盘突出、钩突关节增生等现象。但我们在确定针刀治疗前必须排除其他疾病,选择针刀疗法适应证。病例:李某,男,65岁,左臂疼痛难忍、不能平卧、昼轻夜重、站立抱臂疼痛稍能缓解,外院按“神经根型颈椎病”转来,来院后经进一步检查为肺癌,其症状为肺癌肺外表现,病人很快死亡。病例:金某,女,42岁,因腰椎间盘突出经牵引封闭治疗无效从外院转来,CT片示L4、L5椎间盘偏左突出0.5cm。病人痛苦貌,昂头挺胸、直腰、靠双人扶持躺到诊断床上,查体骶髂关节处弥漫性叩痛明显,急查血象示白细胞计数24×109/L,B超检查示“卵巢囊肿蒂扭转”,转妇科急症手术时已缺血坏死。对一些慢性腰腿痛病人尤其是久治不愈者,更应提高警惕,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检测手段,包括影像检查,不能将腰椎间盘突出变成腰腿痛代名词。其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结核、肿瘤、糖尿病神经病变、骨质疏松症等就在复杂的证候中,我们应努力地去发现,不要造成漏诊和误诊,贻误病机造成不良后果。影像学的检查在针刀医学上讲,其鉴别诊断的作用更显得重要。因为影像检查在很大程度上是排除其他疾病,正确选择针刀治疗适应证。

九、针刀研究方向

■解惑针刀治病机制。

■中医理论是针刀基础。

■“针”是“中”、“刀”是“西”是误解。

■对人不对病是针刀医学研究方向。

针刀疗法广泛地进行临床应用和治病经验总结,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开展了针刀临床研究和理论研究。发表的针刀医学方面的学术文章,据不完全统计有1万余篇,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是全国数万针刀医务工作者探讨努力的结果。

■针刀医学毕竟是近30余年来新崛起的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方面仍较临床治病经验总结滞后和不协调。

□从事针刀医学前的西医专家学者,和从事针刀医学前的中医专家学者,均在从事针刀医学后,站在原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思维模式上,对针刀医学疗法去实践、去探讨研究,并提出了种种假说。对针刀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针刀医学的基础和临床去研究,首先应弄明白:

□什么是针刀医学。

□针刀医学是以西医为基础还是以中医为基础,还是以中西医医结合为基础。

□以中西结合为基础是“中”结合“西”,还是“西”结合“中”,结合什么内容。

□针刀医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新产物,其实质是什么?只有搞清楚这些疑惑点,才能更好地、深入地、扎实地对针刀医学去探讨、去研究。

■针刀的定义:凡是能够经皮刺入人体,在体内能发挥针的治疗作用,又能发挥刀的治疗作用的医疗器械,就叫做针刀。

■针刀疗法定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鉴外科手术理论,以针刀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疗法。

■针刀闭合性手术定义:是针刀疗法治疗理论体系中重要的方法学内容,吸收了西医解剖学、手术学知识,是中医现代化临床新疗法。

■针刀医学定义:针刀医学是认识、保持和增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体现了中医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内涵的双重性,是在中医理论指引下新的医学学科。

□针刀医学界的一些同仁理解为:经皮刺入体内是“中”,在体内发挥刀的治疗作用是“西”,此乃“中西医结合”。

□针刀深入至组织深层或骨骼间隙,被肌肉或骨缝镶嵌,其活动度极小,“定刃无余”。不能像西医可在直视下之“游刃有余”地操作。

□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不能理解为“针与刀”的结合。

■针刀是中医理念之针刀,是中医现代化的产物。

□针刀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的自然属性无疑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人又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在社会生活中,他的健康和疾病受到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就应当从对人的理解中去揭示针刀医学的本质功能,去规定针刀医学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针刀医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升华。

□它将人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目中无人”或“目无全人”。

□始终是“以人为本”调动人体抗病能力,发挥自身的保护功能和生理反射,以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乃谓之针刀医学。

■对针刀医学的评价。

■针刀医学不是一人一世所能够完成的,目前只是一个框架,雏形。它需要众多的医务工作者几代人的共同奋斗、艰苦努力,逐渐进行完善。

■针刀医学是以中医的基础理论、思维模式和操作技巧达到治疗目的。

□需借用或结合现代医学立体解剖学、断层解剖学、体表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及影像诊断学、脑电图、心电图、肌电图、超声、核素、实验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以明确选择针刀医学的适应证。

□在治疗上是按照东方医学的思维和操作方法。

□即便对表浅部位发挥刀的切割作用同样有针的改善血运、增加循环代谢,调整动、静态平衡失调之治疗作用。

□针刀在深部组织中进行纵、横向摆动,是加强刺激或强化刺激作用或扩大刺激范围。

□针刀作用于人体是闭合、盲视术,术中、术后基本上不出血、不损伤神经,靠的是机体的生理反射和自我保护功能,根本不同于西医破皮直视下的切除病灶、取出病理产物术式和治疗目的。

十、针刀医学主要研究方向

从事针刀医学的医务人员有学西医、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资深的、资浅的在参加了短期针刀疗法学习班后,都站在针刀医学这个起跑线上,各自在临床中,必然结合进去原基础医学知识和思维模式。虽然取得了治疗效果,甚至治愈一些疑难杂症,或久治无效之顽症,然而需科学来帮助证明其有效性,以说明所以有效之理尚存困惑。然亦有在临床中出现医疗差错或事故,从此对针刀退避三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中西医之间有着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有机理论与机械论的观念冲突,中医关于目标动力实践论和西医关于溯因分析认识论的巨大碰撞,成为针刀医学基础研究的阻碍。

■针刀既能愈病,就有愈病之理。针刀医学能够治疗疾病就是超越了从生物学前进上升到人类医学,对人不对病这就是针刀医学研究的方向。

■如果针刀医学向生物医学模式靠拢是逆历史潮流行为。拜因豪尔等早在1970年就指出:医学的发展具有质的飞跃,其主要标志在于调节机制和防卫机制的活动原则有所阐明。这就为针刀医学的基础研究指明了方向。

■针刀医学最终要实现:

□从生物学框架解脱上升为人类医学。

□从疾病医学上升为健康医学。

□从对抗医学上升为生态医学,才可称谓针刀医学。

■针刀医学的核心是一个“效”字,针刀医学理论的实质是,指导治病实践及如何取得效果并回答获效原理。

□针刀医学的精髓是中医学宏观的、辨证的、抽象的及其对人的调节和防卫抗病反应的认识。

□治疗靠机体自我保护、生理反射、自稳调节,提高免疫及屏障功能和间接调节及前体疗法,这是针刀医学愈病之非常重要概念。

□如身体某一部位有难忍的疼痛,是内源吗啡不足,采用针刀疗法对相应部位进行刺激或剥离,受抑制的吗啡得以释放、补偿,疼痛即可消除。

□这个作用就不是代替疗法的作用,不必用注射吗啡调整自身的能力。机体受刺激后引起内源性吗啡含量增高,这种镇痛机制的研究,就是针刀医学所要研究的课题。

■针刀医学是经皮闭合盲视术,松解之粘连是现代高科技手段也无法用仪器证实和描述的。

□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对受压的硬膜囊及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粘连,不是靠针刀直接将其粘连剥离开来,事实上在盲视下也不可能精确地去剥离神经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为什么采用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都能取得95%以上的效果呢?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探讨,CT证实不是靠针刀的剥离,而是针刀的触激,激惹了神经根引起其生理反射,从而改变了神经根与突出物的位置,靠的是人体自身自我保护本能和自身的修复能力。

□对施术部位定位,靠的是骨骼或突起的肌肉标志。病愈靠的是病人自愈机制,医生只是操作而已。对于这个问题也是针刀医学进行研究的课题之一。

■西医的手术是形象的,且是直观的,通过破皮直视手术或内镜手术,对病灶切除或摘除。手术由大到小、由小到微,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思维模式和针刀医学是格格不入的。

□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CT检查可明确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对周围硬膜囊及神经根的压迫程度一清二楚。可有些病人虽有影像改变并没有症状,只是在体检发现。笔者认为不可作为治疗对象,更没有必要采取任何措施,无论是切除、摘除、吸引、溶化都无意义,只能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如果伴有腰痛,并下肢窜麻或疼痛等一系列症状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针刀闭合松解术,根据症状或体征采取椎管外或椎管内松解。术后症状消除,功能恢复。通过15年的跟踪观察,远期治愈率达80%以上。可参见《中国骨伤》杂志1991年第6期《小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0例》。

□采用针刀疗法施术时既看不见突出的髓核,又没切除,但确能治愈。只是和西医治愈的标准不一致而已。西医是对突出的髓核给予切除,且已取出,CT证实连椎体亦阙如,但仍有部分病人症状并没有消除。针刀疗法术后,症状确已消除。功能得以恢复,复做CT突出物依然存在,大小位置没有改变。这些问题也有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

■1989年,笔者在深圳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骨质增生不是病》的论文,刊登在《中国小针刀疗法论文集》第1期上。当时引起针刀界与会代表的很大争议。焦点在于“X线片子上的增生能否视而不见”。笔者观点,只要没有症状可视而不治,如有症状需要治疗也不是治增生的骨头。

□知病知不病,称之为“去伪存真”,人们对功能亢进的“病理”反应,往往视之为消极的病理破坏,视之为治疗的对抗压制对象。不将它如实地看做是由五脏发动的以正祛邪的抗病反应。

□它是病理产物,而不是病因。骨质增生是椎体退变和适应运动负荷过程中的代偿结果,对维护腰椎静力性平衡起一定作用。

□然在某些外因条件下增生物刺激了周围组织而引起无菌炎症产生症状,就需要治疗,不是治增生的骨头,而是肌肉痉挛或造成拉应力过度牵拉的肌群。以恢复动静态力学相对平衡、消除无菌炎症为目的。

■针刀疗法能够治愈或治疗疾病靠的是刺激或激活、调动、调整机体的抗病能力。针刀深入到病变部位,使积聚的能量得以释放。其原理用动物试验,无法进行情感和语言交流;用疾病医学理论模型或直接对抗补充的疗效观,不符合针刀医学研究内涵;用尸体解剖实验研究,因失去生理反射信息反馈也没有实际意义。

□笔者认为针刀医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不能背离中医学的基础和其思维方式及其手术入路和施术操作方式方法。

□不能不超脱西方医学框架和思维,不能按照西医直视开放手术和施术操作方式方法而进行闭合盲视针刀手术,更不能依据西医直视开放术,对针刀闭合盲视术去探讨、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