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高校附属中小学是一类较为特殊的学校。因为它们依附于高校,所以深受所属高校人文历史、精神气质乃至学术风尚的影响,往往更能得风气之先,享人文之便,研究氛围也相对宽松。这些学校的老师也常能受到所属高校学者的耳濡目染,勤于探索,敢于开拓,富于创新精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清华附中”)和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就是这样。清华大学是我国顶尖高等学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与“精神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成为我国教育界两面猎猎飘扬的旗帜。在清华历史上,曾有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国学院四大导师,王力、吕叔湘、钱钟书、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刘文典、林庚等语言文学大家都曾执教于清华园。科学家周培源、哲学家冯友兰、文学家朱自清、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数学家丁石孙、语文教育家章熊等,曾在清华附中任职或执教。所以,清华附中、附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清华附小秉承“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的办学理念;清华附中教授治校,活跃着一批学术型、实干型、创新型语文教师,可以说都带有鲜明的清华印记。

最近,北京教育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吴欣歆博士与我联系,向我推荐清华附中初中语文组长邱晓云老师,说她的语文教学专著即将出版,希望我能写篇序。我要来书稿,先读为快,感觉这是一部真实、扎实、朴实的好书。

首先,本书展示了作者研究语文教学的真实历程。在这本书里,邱老师把自己的阅读教学研究探索分为三个阶段:从形式突破入手,然后是策略考量,再到资源整合和课程重构相结合。作者娓娓道来,向我们回顾了每一个阶段的开启原因、实践过程和总结反思。其中主要思考了两个关系:一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经历了“教师征服学生”“学生征服教师”“师生共精彩”的过程,体现了她不断趋向成熟的教育观;二是教师和课程的关系,经历了“亦步亦趋教授教材”“课内外资源整合”“自己构建课程”的过程,体现了她不断进步的课程观。书中所展示的三个阶段,忠实于真实的课堂,没有美化的成分,也没有故意贴理论标签。对于一线老师来说,可以与自己的阅读教学实际进行比照,进而思考自己的阅读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策略考量”阶段,作者富有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而在“资源整合”阶段,她的课被一些同行评价为“好是好,但是别人学不了”。但是,她没有止步于已有的成绩和荣耀,而是不断否定自己,再次出发,践行着屈子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教育理念。

其次,本书展示了作者扎实的语文课堂教学情景。书中所收的课例,都是作者参加比赛课或公开课的课堂实录,没有过多的后期加工痕迹。这些课都是作者用大量时间精心准备的,如实地展示了作者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思考和优缺点,具有普遍性意义。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作者展示了如何运用精心雕琢的过渡语,加上评书风格的朗诵,使课堂高潮迭起,体现了教师通过秀自我风采征服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朱元思书》一课,用精心设计的“十读”串联,由浅入深,是教师对教学策略的考量,反映了激发学生征服自己的良苦用心。《喂,出来》一课,通过用教师对课文的续写,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司空见惯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眼界的大胆创新。“手足情”专题教学案例,用不同文体的作品激发学生思考,是教师对课程重构的尝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当然,这些课例并非完美无缺。比如,有些环节,为了实现每个阶段的预设目标,有时候用力过猛,导致不够科学严谨,或者开放度不够。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中,教师在自我陶醉时常常忘记关注学生;《与朱元思书》一课中,教师运用“十读”法,巧妙之余似也束缚了学生的自由思考;《阿长与〈山海经〉》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大量高品质的预习作业,这在日常教学中恐怕不容易复制;“一番风景几番意”专题案例中,有些名家评论固然非常经典,但并不适合初中生模仿学习……好在作者在整理书稿的时候,既没有隐晦对优点的肯定和自豪,也没有放松对缺点的反思与批判,而是把所存在的问题一一如实呈现出来,以避免同行再走弯路,体现了“是其是而非其非”的扎实学风。正因为不完美,才更显出本书对读者的启发意义。

最后,本书展示了语文同行的朴实评价,极具启发性。书中每一个课例后均附有语文同行专家的点评。这些评课专家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影响。他们评课不虚美,不是一味唱赞歌,而是实事求是地剖析课例,总结分析。比如,特级教师李卫东建议作者多思考学生的主体性,吴欣歆博士和王漫博士鼓励作者在资源整合上步伐可以再大一点,特级教师梁捷、李镗、赵谦翔等则提醒作者要关注专题教学前后逻辑关系的合理性,张秋玲博士对作者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指导。应该说,这样的评点非常中肯,也非常朴实,不仅让作者非常受用,对广大青年语文教师来说,也应该非常“解渴”。因为可以明确阅读教学的方向和重点,也能有效预防自己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同样问题。

本书记录着一位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过程。她对语文教育教学一往情深,充满激情。不断挑战自我,黾勉以求,追求语文教育的真善美,博采众长,逐渐形成自己厚重大气、创新灵动的教学特色。相信对一线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同时我也满怀期待,邱老师一定不会停止探索的脚步,而会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用教育理论进一步武装自己,加强学习与实践,使未来的语文教学之路走得更远,也更稳健。

应邀参加“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感受苍山洱海、风花雪月,领略崇圣三塔、古城风貌。同时也未忘承诺,晨起为序。序成,东方既白,正好可继续这次愉快的白族文化风情之旅。

顾之川

2016年7月10日序于古南诏国之竹溪大酒店

(作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