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以广东教育现代化为例
- 江海燕
- 8465字
- 2025-02-19 17:30:45
第五节 研究方法
区域教育具有整体性、现场性,以及相对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等特征,可以通过田野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184]本书综合运用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实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具体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文献分析
本书广泛收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尤其是对全球化理论、现代化理论、世界各国各地区教育现代化研究、国内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了系统阅读和分析归纳。
2.田野调查
2006~2012年,笔者对广东省各级各类教育进行了系统的实地考察调研。其中,在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16个市(县)教育局分别召开了20场座谈会,在25所中小学、10所高等学校召开了9场专题座谈会,另外还对上述学校的校长进行了典型的个案访谈。
3.统计分析
本书从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教育厅系统收集了历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数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统计分析。本书中的数据除做特别说明外,均来自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教育厅。
4.比较分析
在全球化时代,比较分析对于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荣格教授所言:“简直就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够达成对教育中的发展变化进行解释,而不只是进行描述。”[185]国内也有学者明确提出,全球化时代对教育的研究必须有全球视野、区域视野和本土视野。[186]基于这种认识,本书从比较研究角度对国内外一系列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包括对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比较分析,以及对国内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比较分析。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14页。
[2]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第112页。
[3]郑金洲:《教育现代化的正与悖》,《教育参考》1998年第2期。
[4]《广东百科全书》(上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第38页。
[5]邬志辉:《教育全球化现象的多维审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3期。
[6]文军:《社会学理论的核心主题及其古典传统的创新——兼论社会学理论中“全球化研究范式”的建立》,《浙江学刊》2005年第4期。
[7]朱镜人:《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新动向及其对策》,《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8]Sklair,L.,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ystem,2rd ed.,Baltimore,M.D.: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p.1.
[9]沃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三联书店,1997,第87页。
[10]霍尔顿:《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第23页。
[11]Robinson,W.I.,1998,“Beyond Nation-state Paradigms:Globalization,Sociology and the Challenges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in Sociological Forum,13,pp.561-594.
[12]俞可平:《“全球化译丛”总序》,载《全球化理论——研究路径与理论争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2~4页。
[13]张德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教育研究的提倡及其基本问题》,《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14]刘昌明:《全球化压力下的社会科学分析单位转换与思维范式创新》,《文史哲》2005年第3期。
[15]M.I.康帕涅拉:《全球化:过程和解释》,梁光严译,《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7期。
[16]转引自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欧洲》2000年第1期。
[17]贝克:《全球化时代的权力和反权力》,蒋仁祥,胡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51页。
[18]杨雪冬:《重新校正人类的位置:西方全球化理论的简要评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2期。
[19]迪恩·纽鲍尔:《全球化和教育:特征、动力与意义》,任友群、刘娟娟译,《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
[20]邬志辉:《从教育现代化到教育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研究》,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报告,华东师范大学,2001。
[21]目前社会科学对全球化的研究,或者是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对象,或者是作为背景,前者是作为问题存在的,是变量,后者是作为环境存在的,是常量。参见杨雪冬《全球化:已知的与未知的》,《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
[22]按照冯向东教授的观点,教育活动、教育现象都是多侧面的,究竟选取哪一个或哪几个侧面,主要取决于研究视角。所谓研究视角,是观察、分析、解释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的特定角度,研究视角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学科性视角,一种是方法论视角。笔者认为全球化给教育研究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方法论视角。参见冯向东《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范式”与“视角”辨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3期。
[23]在新的全球化时代,开展区域教育研究对于比较教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参见张德伟《国际比较教育学领域倡导“区域研究”的新动向》,《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张德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教育研究的提倡及其基本问题》,《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24]冯增俊:《中国新世纪区域现代教育体系》(上),《教育导刊》2000年第1期。
[25]转引自钟杵《经济起飞理论与经济起飞阶段的界定》,《江西农业学报》2008年第12期。
[26]冯增俊:《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概念》,《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27]胡鞍钢、熊义志:《大国兴衰与人力资本变迁》,《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28]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1961,p.965.
[29]蒋衡、朱旭东:《当代西方教育与全球化理论研究评析》,《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30]丹尼尔·耶金:《一个时髦词的诞生》,《参考消息》1999年2月15日,第4版。
[31]Waters,Maloolm,Globalization,London:Routledge,1995,p.1.
[32]文军:《西方多学科视野中的全球化概念考评》,《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33]文军:《西方多学科视野中的全球化概念考评》,《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34]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11页。
[35]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49页。
[36]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三种全球化理论的分析与比较》,杨雪冬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37]文军:《西方多学科视野中的全球化概念考评》,《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38]Giddens,Anthony,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1990,Cambridge,Polity Press.
[39]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凌志汽车”和“橄榄树”的视角》,赵绍棣、黄其祥译,东方出版社,2006,第8页。
[40]文峻、梅金平:《“全球化”研究综述》,《财经政法资讯》2003年第5期。
[41]姜鹏:《对全球化的起源、含义及其研究现状的考察》,《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1期。
[42]J.米特尔曼:《全球化的挑战:在边际上的生存》,《第三世界》1994年第3期。
[43]文军:《全球化概念的社会学考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6期。
[44]杨雪冬:《西方全球化理论:概念、热点和使命》,《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45]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第50~51页。
[46]姜鹏:《对全球化的起源、含义及其研究现状的考察》,《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1期。
[47]唐晓勇:《全球化起源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8期。
[48]杨雪冬:《全球化:已知的与未知的》,《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
[49]江红义、陶欢英:《全球化:本质分析与对策选择》,《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0]杨雪冬:《罗伯逊绘制的全球化演进轨迹》,《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1期。
[51]李刚:《论戴维·赫尔德的全球化理论分析框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52]赵剑飞:《全球化3.0和变平的世界:一种新的理解今日世界的范式》,《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第2期。
[53]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第111~145页。
[54]崔兆玉、张晓忠:《学术界关于“全球化”阶段划分的若干观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3期。
[55]徐艳玲:《全球化本质的动态透视》,《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巨永明:《论全球化的本质》,《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56]徐艳玲:《全球化本质的动态透视》,《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57]李惠斌:《全球化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2期。
[58]文军:《全球化概念的社会学考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6期。
[59]丁志刚:《全球化问题研究综述》,《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
[60]杨雪冬:《西方全球化理论:概念、热点和使命》,《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61]吴怀友、王伟:《分歧、共识、展望——10余年来国内全球化理论研究综述》,《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62]罗荣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1986年第8期;何传启:《现代化概念的三维定义》,《管理评论》2003年第3期。
[63]张静:《关于现代化的概念》,《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5期。
[64]Daniel Lerner,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Encyclopedia,New York:Thomson Learning,1965.
[65]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第1页。
[66]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耶鲁大学出版社,1968,第32页。
[67]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下),刘云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第618页。
[68]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25页。
[69]何传启:《现代化概念的三维定义》,《管理评论》2003年第3期。
[7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8~17页。
[71]何传启:《现代化概念的三维定义》,《管理评论》2003年第3期。
[72]陈成文:《社会现代化:一个概念的社会学考评》,《武陵学刊》1997年第2期。
[73]何中华:《“现代化”概念辨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74]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第14页。
[75]欧阳楠、叶青、吴述尧:《1900—2010年现代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第3期。
[76]罗荣渠:《西方现代化史学思潮的来龙去脉》,《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77]何传启:《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年第3期。
[78]严书翰:《关于现代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几点思考》,《理论前沿》1995年第6期。
[79]周毅:《现代化理论的六大学派及其特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2期。
[80]孙立平:《全球性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及其特征》,《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1期。
[81]罗荣渠:《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82]孙立平:《社会现代化内容刍议》,《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第1期。
[83]包心鉴:《简论社会现代化》,《江汉论坛》1989年第4期。
[84]周积明:《现代化概念构架三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85]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第44~47页;谢立中:《现代化理论的过去与现在》,《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1期。
[86]丁学良:《“现代化理论”的渊源和概念构架》,《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87]罗荣渠:《西方现代化史学思潮的来龙去脉》,《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88]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98~103页。
[89]杨国枢:《现代化的心理适应》,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78,第24页。
[90]谢立中:《实证、诠释与话语:以现代化研究为例》,《社会》2008年第3期。
[91]孙立平:《“后发型现代化”研究述评》,《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第11期。
[92]童志锋:《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现代化研究综述》,《高校社科信息》2002年第5期。
[93]薛岱:《我国关于现代化研究综述》,《高校社科信息》1999年第4期。
[94]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人民日报》1989年2月21日。
[95]林被甸、董正华:《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
[96]周积明:《中国现代化的分期与早期现代化的涵义》,《江汉论坛》1994年第11期。
[97]陈会芹、于作敏:《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述评》,《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98]顾明远:《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99]顾明远:《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00]冯增俊:《比较教育学与教育现代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101]朱旭东、蒋贞蕾:《国家发展与教育发展模式探讨——教育现代化的视角》,《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102]谈松华、王建:《教育现代化区域发展模式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24~25页。
[103]禇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性质与分析框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104]周稽裘:《教育现代化: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描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第10页。
[105]转引自周稽裘《教育现代化: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描述》,第10页。
[106]胡卫、唐晓杰:《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第13~14页。
[107]王利珉、朱佳生:《对教育现代化及其标准的探讨》,《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8期。
[108]冯增俊:《比较教育学与教育现代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109]朱旭东:《西方早期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110]李立国:《探寻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源头——兼论工业化不是教育现代化的起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111]项贤明;《比较视野中的教育现代化进程》,《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
[112]禇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和过程》,《教育科学》1998年第4期。
[113]冯增俊:《试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及主要特征》,《中国教育学刊》1995年第4期。
[114]刘朝晖、扈中平:《对西方教育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思考》,《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
[115]季苹:《西方教育现代化历程及思考》,《教育科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16]禇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起点与过程》,《教育科学》1998年第4期。
[117]冯增俊:《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概念》,《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118]冯增俊:《论教育现代化的演进》,《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
[119]朱旭东、蒋贞蕾:《国家发展与教育发展模式探讨——教育现代化的视角》,《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120]郭永华:《论具有中国特色的内生追赶型教育现代化模式》,《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0期。
[121]禇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性质与分析框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禇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9~11页。
[122]顾明远:《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123]顾明远:《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人民教育》2007年第Z2期。
[124]朱旭东:《教育现代化的几个理论问题初探》,《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125]冯增俊:《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概念》,《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126]朱怡青:《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3期。
[127]段作章:《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思考》,《煤炭高等教育》1997年第2期。
[128]苏强:《国际背景下的中国教育现代化》,《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29]刘尧:《对教育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思考》,《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5期。
[130]尹宗利:《试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31]冯增俊:《试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及主要特征》,《中国教育学刊》1995年第4期。
[132]叶文梓:《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基本特征和行动原则》,《教育导刊》2001年第13期。
[133]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
[134]冯增俊:《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概念》,《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135]邬志辉:《推行教育现代化的三个理论前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6期。
[136]段作章:《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思考》,《煤炭高等教育》1997年第2期。
[137]田秋华:《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点理论思考》,《教育导刊》1999年第6期。
[138]禇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性质与分析框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139]叶赋桂:《中国的美国教育研究三十年》,《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140]王晓阳:《美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3期。
[141]李祖超:《日本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142]胡劲松:《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43]卢常源:《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探微》,《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陈晓娜、赵建玲:《德国“双元制”特色及其对我国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44]周亚棣、贺武华:《我国教育现代化之路:四个典型国家模式的启示》,《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45]徐玲:《国际教育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思考》,《教育科学》2004年第2期。
[146]谈松华、袁本涛:《教育现代化衡量指标问题的探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147]潘苏东、李健宁:《对构建我国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48]李健宁、潘苏东:《关于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设置的构想》,《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1期。
[149]叶平、王蕊:《中国教育现代化区域聚类与特征分析》,《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
[150]王利珉、朱佳生:《对教育现代化及其标准的探讨》,《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8期。
[151]《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框架及其指标的展望》,《中国高教评估》2007年第3期。
[152]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第927页。
[153]胡瑞文:《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行动纲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54]谈松华:《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模式及其机制》,《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3期。
[155]朱文学:《教育现代化的区域特征与区域先行》,《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第13期。
[156]王兆祥:《从“教育救国”到“科教兴国”——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探索》,《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57]冯增俊主编《中国教育现代化之路——“亚洲四小龙”珠江三角洲教育发展经验的时代启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第312~316页。
[158]冯增俊:《教育现代化与面向21世纪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159]王永斌、王兆璟:《教育科学研究30年: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考察》,《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60]张万峰、何燕君、苏燕、李庆:《广东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和未来走向——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教育现代化论坛综述》,《教育导刊》2009年8月号上半月。
[161]徐名滴、周国贤主编《珠江三角洲教育发展战略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62]陈伟:《省域教育现代化战略的政策分析——以1978~2008年的广东为例》,《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2期。
[163]王学风:《珠江三角洲教育实践与中国教育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高教探索》1997年第1期。
[164]伍柳亭、钟以俊:《广东教育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第4期。
[165]“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研究丛书”由冯增俊、朱仲南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其中《南山教育与南山人——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构思与实践》为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此外,还有冯增俊的《珠江三角洲教育实践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第二届珠江三角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994年12月12~14日,佛山市教育局),黄家驹、颜泽贤、冯增俊的《改革大潮中的珠江三角洲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66]颜泽贤、冯增俊:《珠江三角洲的教育现代化》,《学术研究》1998年第3期。
[167]冯增俊:《广东教育现代化策略探析》,《教育导刊》2007年第7期。
[168]冯增俊:《珠江三角洲教育实践与当代教育现代化运动》,《现代教育论丛》1997年第3期。
[169]冯增俊:《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及展望》,《现代教育论丛》1998年第3期。
[170]韦禾:《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研究综述》,《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
[171]陈昌贵、谢练高:《走进国际化——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172]卢晓中、潘懋元:《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173]黄葳:《引领社会发展:全球网络化时代大学》,《高教探索》2007年第1期。
[174]张耀荣:《广东人口结构、高等教育规模与教育现代化相关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4期。
[175]董泽芳、黄裕钊:《广东省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76]耿玉莲、刘贵全:《广东高等教育加快发展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理工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177]黄紫华:《关于广东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实践中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策略探讨》,《现代教育论丛》2005年第2期。
[178]蔡火娣、韩兆洲:《广东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统计教育》2009年第5期。
[179]卢建红:《制度创新:广东省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80]钟明华、冯增俊:《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广东教育发展3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181]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欧洲》2000年第1期。
[182]刘贵华、王小飞、祝新宇:《论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模式》,《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183]冯增俊:《论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184]华京生、华国栋:《区域教育研究的意义、特征和路径》,《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185]项贤明:《比较视野中的教育全球化》,《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
[186]张德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教育研究的提倡及其基本问题》,《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