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第一,从学科理论意义上看,研究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建立产业转移对就业影响的一般机制模型,有利于从理论上判断我国产业转移在劳动力市场将会对就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方面,目前我国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理论较为丰富,但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我国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效应尚处于理论空白期,并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些相关理论框架也并未全面建立起来。本书的研究将会填补产业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交叉领域的理论空白。另一方面,本书将明确研究对象,厘清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等容易被混淆的概念,明确我国区域产业转移概念内涵,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产业转移对就业产生的影响进行理论推导和经验判断。

第二,从本书研究的理论意义上看,对于我国区域产业转移而言,需要从理论上回答的问题很多,比如,产业转移发生的根本理论因素是什么,经典理论中对产业转移的基本判断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在理论上研究产业转移对就业影响的框架基础。又如,产业转移与就业的相互作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具体影响路径是什么,区域产业转移是否引起了就业岗位的转移。在我国产业区域转移过程中,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在经验数据上的变化具体包括产业转移对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劳动力本身的影响等。因此,厘清产业转移对就业影响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除了关注区域产业转移的总体就业效应外,为了避免产业转移陷入“打工经济”,应将产业转移对劳动力技能的影响纳入其中,包括具体影响理论机制以及实证计量分析。因此研究区域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一方面,“新常态”经济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且我国经济在经历长时间粗放型发展以后,经济发展质量日益需要提升,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合理化的重要手段。区域产业转移是我国产业持续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因此,本书的研究内容既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也是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研究基础。此外,人口与产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要素,产业转移的过程直接影响产品生产方式,带来劳动力就业的变化,进而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因此,从国家层面来说,本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就业难问题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伴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全球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向中国流动,中国国内的劳动力要素在东、中、西部之间流动,使我国劳动力资源和其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并存,其都与产业转移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就业的关系,特别是产业转移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劳动力自身的变化是目前我国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这将有助于相关决策者在制定产业转移和就业政策时,从就业稳定和就业优先的角度制定出更为稳妥、实用以及完善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