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酒剂与酊剂

一、酒剂与酊剂的含义与特点

酒剂(medicinal wine)是我国应用最早的中药传统剂型之一。酒剂又名药酒,系指饮片用蒸馏酒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供口服或外用。生产内服酒剂应以谷类酒为溶剂,常用白酒和黄酒,并可添加糖和蜂蜜矫味和着色。蒸馏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溶解范围广,作为提取溶剂有利于各类有效成分的浸出。酒辛甘大热,有易于分散、助长药效之特性,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散瘀止痛类方剂常制成酒剂,如三两半药酒、国公酒等。

酊剂(tincture)系指原料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也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供内服或外用。酊剂不加糖和蜂蜜矫味和着色。酊剂的药物浓度随饮片性质而异,除另有规定外,每100mL相当于原饮片20g。含有毒性药品的中药酊剂,每100mL应相当于原饮片10g;有效成分明确者,应根据其半成品的含量加以调整,使其符合该酊剂的规定标准。

酒剂与酊剂均属于含醇浸出制剂,制备简便,性质稳定,易于保存。但乙醇本身具有一定药理作用,故儿童、孕妇以及患心脏病、高血压等的人不宜服用。

二、酒剂与酊剂的制备

(一)酒剂的制备

1.制备工艺流程(图5-4)

图5-4 酒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2.制法

酒剂可用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法或其他适宜方法制备。蒸馏酒的浓度及用量、提取时间、渗漉速度等,均应符合各品种制法项下的要求。

(1)浸渍法 分为冷浸法与热浸法两种方式。取适当粉碎的饮片,置有盖容器中,加入规定浓度的乙醇适量,密盖,搅拌或振摇(或隔水加热至沸后密闭浸泡,为热浸法),浸渍3~5日或规定的时间,倾取上清液,药渣再加入溶剂适量,依法浸渍至有效成分充分浸出,合并浸出液。必要时加适量糖或蜂蜜矫味,搅匀,加溶剂至规定量后,静置,滤过,即得。

(2)渗漉法 取适当粉碎的饮片,按渗漉法操作,收集渗漉液。必要时加适量糖或蜂蜜矫味,搅匀,加溶剂至规定量后,静置,滤过,即得。

(3)回流法 取适当粉碎的饮片,按回流热浸法提取至规定时间,一般提取2~3次,合并提取液。必要时加入适量糖或蜂蜜矫味,搅匀,加溶剂至规定量后,静置,滤过,即得。

(二)酊剂的制备

1.制备工艺流程(图5-5)

图5-5 酊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2.制法

酊剂可用溶解、稀释、浸渍、渗漉或回流等法制备。

(1)溶解法 将处方中药物粉末直接加入规定浓度的乙醇溶解,并调整至规定体积,静置,必要时滤过,即得。此法适合于化学药物、中药有效部位或提取物制备酊剂。

(2)稀释法 取中药流浸膏,加入规定浓度的乙醇稀释至规定体积,静置,滤过,即得。此法适合于中药流浸膏制备酊剂。

(3)浸提法

①浸渍法:制备方法同酒剂。适用于树脂类、芳香类、新鲜及易于膨胀的药料制备酊剂。

②渗漉法:制备方法同酒剂。若饮片为毒剧药材,收集渗漉液后应测定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再加适量溶剂调整至规定标准。适用于毒剧药、贵重药及不易引起渗漉障碍的药料制备酊剂。

③回流法:制备方法同酒剂。适用于有效成分明确、遇热稳定的药料制备酊剂。

三、酒剂与酊剂的质量检查

(一)酒剂的质量检查

(1)乙醇量 照《中国药典》现行版四部通则“乙醇量测定法”测定,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2)总固体 照酒剂项下方法检查。其中,含糖、蜂蜜的酒剂照第一法检查,不含糖、蜂蜜的酒剂照第二法检査,应符合规定。

①第一法:精密量取供试品上清液50mL,置蒸发皿中,水浴上蒸至稠膏状,除另有规定外,加无水乙醇搅拌提取4次,每次10mL,滤过,合并滤液,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蒸至近干,精密加入硅藻土1g(经105℃干燥3h、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min),搅匀,在105℃干燥3h,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min,迅速精密称定重量,扣除加入的硅藻土量,遗留残渣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有关规定。

②第二法:精密量取供试品上清液50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上蒸干,在105℃干燥3h,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min,迅速精密称定重量,遗留残渣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有关规定。

(3)甲醇量 照《中国药典》现行版四部通则“甲醇量检查法”检查,除另有规定外,供试液含甲醇量不得过0.05%(mL/mL)。

(4)装量 照《中国药典》现行版四部通则“最低装量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5)微生物限度 照《中国药典》现行版四部通则“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二)酊剂的质量检查

(1)乙醇量 照《中国药典》现行版四部通则“乙醇量测定法”测定,应符合规定。

(2)甲醇量 口服酊剂应检查甲醇量。照《中国药典》现行版四部通则“甲醇量检查法”检查,除另有规定外,供试液含甲醇量不得过0.05%(mL/mL)。

(3)装量 照《中国药典》现行版四部通则“最低装量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4)微生物限度 照《中国药典》现行版四部通则“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四、举例

(一)酒剂

例5-8:人参天麻药酒(浸渍法)

【处方】天麻210g,川牛膝210g,黄芪175g,穿山龙700g,红花28g,人参140g。

【制法】以上6味,粉碎成粗粉,置容器内,加50度白酒10kg,密闭浸泡或隔水加热至沸后密闭浸泡,每天搅拌一次,浸渍30~40天,取出浸液,药渣压榨,榨出液澄清后与浸液合并,加蔗糖850g,搅拌溶解,密闭,静置15天以上,滤过,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黄色的澄清液体;气芳香,味甜,微苦。

【功能与主治】益气活血、舒筋止痛。用于各种关节痛、腰腿痛、四肢麻木。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例5-9:舒筋活络酒(渗漉法)

【处方】木瓜45g,桑寄生75g,玉竹240g,续断30g,川牛膝90g,当归45g,川芎60g,红花45g,独活30g,羌活30g,防风60g,白术90g,蚕沙60g,红曲180g,甘草30g。

【制法】以上15味,除红曲外,其余木瓜等14味粉碎成粗粉,然后加入红曲;另取红糖555g,溶解于白酒11.1kg中,用红糖酒作溶剂,浸渍48h后,以每分钟1~3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漉液,静置,滤过,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红色的澄清液体;气香,味微甜、略苦。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养阴生津。用于风湿阻络、血脉瘀阻兼有阴虚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四肢麻木。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0~30mL,一日2次。

例5-10:国公酒(回流法)

【处方】当归,羌活,牛膝,防风,独活,牡丹皮,广藿香,槟榔,麦冬,陈皮,五加皮,姜厚朴,红花,制天南星,枸杞子,白芷,白芍,紫草,盐补骨脂,醋青皮,炒白术,川芎,木瓜,栀子,麸炒苍术,麸炒枳壳,乌药,佛手,玉竹,红曲。

【制法】以上30味,与适量的蜂蜜和红糖用白酒回流提取3次,第一次40min,第二、三次每次30min,滤过,合并滤液,静置3~4个月,吸取上清液,滤过,灌封,即得。

【性状】本品为深红色的澄清液体;气清香,味辛、甜、微苦。

【功能与主治】散风祛湿,舒筋活络。用于风寒湿邪闭阻所致的痹证,症见关节疼痛、沉重、屈伸不利,手足麻木、腰腿疼痛等。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2次。

(二)酊剂

例5-11:复方樟脑酊(溶解法)

【处方】樟脑3g,阿片酊50mL,苯甲酸5g,八角茴香油3mL。

【制法】取苯甲酸、樟脑与八角茴香油,加56%乙醇900mL溶解后,缓缓加入阿片酊与56%乙醇适量,使全量成1000mL,搅匀,滤过,即得。

【性状】本品为黄棕色液体;有樟脑与八角茴香油的香气,味甜而辛。

【类别】镇咳、镇痛药、止泻药。

例5-12:姜酊(稀释法)

【处方】姜流浸膏200mL。

【制法】取姜流浸膏200mL,加90%乙醇,混匀,静置,滤过,制成1000mL,分装,即得。

【性状】本品为淡黄色的液体;有姜的香气,味辣。

【类别】健胃驱风。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4mL,一日6~12mL。

例5-13:止痒酊(浸渍法)

【处方】白鲜皮150g,土荆皮150g,苦参150g。

【制法】以上3味,粉碎成粗粉,照酊剂项下浸渍法,用60%乙醇作溶剂,密盖,浸渍7日,倾取上清液,滤过,压榨残渣,收集榨出液,与滤液合并,静置24h,滤过,加60%乙醇至1000mL,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红色澄清液体。

【功能与主治】燥湿杀虫,祛风止痒。用于蚊虫叮咬瘙痒、足癣趾间瘙痒、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等。

【用法与用量】外用,涂擦患处,一日2~3次。

例5-14:十滴水(渗漉法)

【处方】樟脑25g,干姜25g,大黄20g,小茴香10g,肉桂10g,辣椒5g,桉油12.5mL。

【制法】以上7味,除樟脑和桉油外,其余干姜等5味粉碎成粗粉,混匀,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24h后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约750mL,加入樟脑和桉油,搅拌使完全溶解,再继续收集渗漉液至1000mL,搅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红色至棕褐色的澄清液体;气芳香,味辛辣。

【功能与主治】健胃,祛暑。用于因中暑而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5mL;儿童酌减。

例5-15:复方土槿皮酊(回流法)

【处方】土槿皮42g,苯甲酸125g,水杨酸62.5g。

【制法】以上3味,取土槿皮,加入适量乙醇,加热回流5h,滤过;将苯甲酸、水杨酸用乙醇溶解,与土槿皮滤液合并,加乙醇制成1000mL,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红色的透明溶液。

【功能与主治】杀菌,止痒。适用于趾痒、皮肤瘙痒、一般癣疾。

【用法与用量】外用,涂于患处,一日1~2次,用药持续1~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