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困境中的资源型城市转型

2000年7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tiglitze(2000)提出,21世纪初期影响最大的世界性事件,除了高科技以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快速而强劲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也正在验证这一预言。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步伐,有一种类型的城市举步维艰,甚至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这就是以资源开采为城市生命线的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资源型城市大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20世纪50~60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对能源、原材料提出了巨大的需求,资源开发基地的建设得到了极大重视,资源型区域也因此成为国家直接投资控制和扶持的主要对象。资源的开发形成了资源开发型群落,其中的一部分规模日益扩大并逐渐发展为资源型城市。据研究显示,全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涉及总人口达1.54亿。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基础是自然资源的开发,产业结构单一、以上游产业为主、城市形成具有突发性、城市布局具有分散性、公共服务设施的两套体系并存等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显著特色。

资源型城市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证,促进了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作为地区经济增长极和现代工业发展点,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发挥了城市辐射功能,改变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加速,加上对资源的长期无序开采利用,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因矿而建、因矿而兴、因矿而衰”。其存在的普遍问题为:经济结构单一、接续产业弱小、矿产资源日渐枯竭、发展边缘化趋势加速、经济发展日益落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民生活和就业日益困难、政府管理职能日益弱化、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社会保障和保障工作滞后等。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紧迫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成功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关系着中国经济与社会双重转轨的成败。

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战略转型,变被动转型为主动转型、从生存转型演变为发展转型、从产业转型演变为产业更迭,是摆在各地区、各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也是摆在一些研究机构、专家学者面前的重大命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就开始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进行研究,一些发达国家还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了成功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关注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一些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的研究论文、专著陆续发表,一些资源型城市开始尝试转型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进入21世纪,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被重视,理论研究已经发展成为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地质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综合性学科,转型实践也已经发展成为多领域、多层次的综合实践。

1.1.1.2 低碳城市的缘起

与城市化相伴而生的是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威胁,气候变化、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人们需要改变传统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发展的模式以应对一系列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具体来说,需要追求一种理想的“低碳”城市模式来化解由于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的“高碳”模式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风险并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建设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受制于禀赋约束,中国以煤炭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其所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也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以煤炭采掘为主导产业的部分资源型城市首当其冲。

由于开采能力下降和开采成本提高,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竞争优势逐渐减弱,原有产业结构遭到破坏,从而使其经济衰退、城市竞争力下降。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资源型城市一般意义的转型,较多地强调规避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的城市经济大规模衰退和停滞,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首要任务则不只是避免“矿竭城衰”的问题,而是追求一种健康的发展模式,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还要实现黑色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低碳城市则是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刘志林等,2009;陈洁行等,2009),其发展模式契合资源型城市的长远利益。建设低碳城市,是建设低碳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双重转轨的背景下,发展低碳城市是开拓新型城市发展理论和规划理论的有利契机,也是激发城市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研究课题的创新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的论著已不鲜见,但原有的文献多数只就资源城市转型进行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如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资源型城市社会问题研究等,且多以定性研究为主。也有部分文献对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和绿色转型进行了探讨,但也只止步于理论层面的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文献对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做过深入的实证研究,并与环境经济学结合评测其转型的效应。该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与完善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理论。

(2)学术领域的拓宽与融合 本项研究试图以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循环经济学以及低碳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融合其他各学科理论与实践成果,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寻求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综合性调控对策,以期使理论总结与指导实践紧密结合。

(3)研究方法的贡献 本书将物质流方法引入到资源型城市转型领域,将其与低碳转型的四个维度结合评测目标城市的转型效应。同时,本书将SITRPAT模型进行相应的修改和扩展,用以测算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指标的驱动力。此举将弥补城市转型研究的一些空白,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平台。

1.1.2.2 现实意义

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着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稀缺等诸多全球面临的挑战,而中国城市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破坏,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应用低碳理念对中国资源型城市建设进行指导,走集约化道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是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1)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效应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城市转型与资源开采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关系,为调控政策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从政策上协调城市内各利益团体关系,使资源型城市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以城市发展模式转型促进资源型城市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为政府部门的扶持政策提供依据 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并评测其低碳转型的综合效应,将为各级政府对资源型城市制定必要的补偿与扶持政策提供依据。

一方面,这将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体现付出与回报的对等性;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发展成功与否,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也是实现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与选择。

(3)为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借鉴 研究中对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效应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对其他类型的城市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特别是一些实证性的研究将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本研究对于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的取用以及城市规划蓝图的绘制也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