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散曲选》前言

散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诗体,它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后来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吸取了传统诗词的丰富滋养,使散曲具有既同于诗词,又超过诗词的一些特色。例如用韵可以平仄通押,不避重韵,可以加衬字甚至增句等等,在形式上显得更为自由和灵活,在语言上更接近口语,从某种意义上不妨看作诗词的解放和发展。

元代散曲大体上可以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为断,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临安(今杭州)。前期许多著名的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卢挚、郑光祖等都到过杭州,并留下了吟咏杭州和西湖的优秀篇章。后期的代表作家张可久,则专力从事散曲创作,传世作品八百余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数量之多首屈一指。其中吟咏西湖的篇章占了很大比重,他的一个散曲专集就名为《西湖渔唱》。他的代表作《南吕一枝花·湖上晚归》套曲,最为后人激赏,被誉为“千古绝唱”,对明清曲坛影响很大。另一位后期的重要作家乔吉,流寓杭州,倾心于西湖的美丽景色,曾作《梧叶儿》一百首,可惜死后稿子散失,但还是留下了不少描写西湖的优美小令。其他著名作家如贯云石、徐再思、任昱等,都写了相当数量吟唱西湖的佳作。

这些西湖散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杭州的都市风貌、人情习俗,以及这些活跃于杭州的散曲作家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对身世坎坷的不平;当他们寄情山水,陶醉在美丽的湖光山色中时,便忘却了人世的忧愁和烦恼,因而这些作品多少带有一点消极避世的意味。但是从审美的观点来看,它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从不同角度,对西湖的山水之美作了多姿多彩的艺术反映,在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表现上达到了历史的新水平。这一点与元代山水画所创造的杰出成就有其一致之处。个中消息,颇耐人寻味。而过去研究山水诗的人,大都忽视了这一点,令人感到遗憾。

从西湖散曲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位古人常常在作品中被提及,一位是林逋,另一位是苏轼。前一位隐居孤山,妻梅子鹤;后一位放浪湖山,纵情诗酒;这正好成为元代许多仕途失意、不满现实的知识分子效法的榜样。他们在吟唱湖光山色的同时,也抚慰着自己痛苦的心灵;他们的歌声优美而略带凄楚,旷放而不掩牢骚,只是因人因境而有隐显之异罢了。

元代散曲作家对于山水的审美态度与魏晋六朝的名士有所不同,他们不是淡然的幽栖和无所动心的观照;也有别于唐宋写景诗词的含蓄蕴藉;而是敞开胸怀,歌哭于斯,使山水染上强烈的感情色彩。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们对于自然的审美感,已有了更高的自觉,并已发现艺术美与自然美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一位少数民族作家薛昂夫写道:“一样烟波,有吟人景便多。”(《殿前欢·秋》)这就是说,同样的自然景色,一经诗人的发现和吟咏,就可以使风景增色,使游览者增添不少观赏的意趣。这是一条重要的审美规律。在元代西湖散曲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那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小诗,对后人欣赏西湖的审美规范作用是何等巨大;而元代散曲作家,又如何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在新的角度上加以丰富和发展。作为外化了的典型审美感受,他们的作品也足以使湖山增色,并有助于启迪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鉴赏力。

从西湖散曲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山水美的艺术折光和诗人的抒情面影,还可以发现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尽管西湖散曲在思想内容上不免显得狭窄,但仍有其独特之处。作为西湖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它不可掩盖的光辉。

元人散曲在风格上有所谓“本色派”和“清丽派”之分,大致上前期北方作家以“本色派”为主,后期南方作家则以“清丽派”为宗。“本色派”豪爽泼辣,有一股“蒜酪味”;“清丽派”则典雅清新,风格较为接近诗词。西湖散曲中虽然不乏豪爽本色之作,但多数则属于“清丽派”,这是当时环境和风气使然。明清散曲基本上继承了元代“清丽派”的余风,大都以张可久、乔吉为宗,诗词化的倾向愈来愈明显(只有少数例外),在总的成就上不如元人散曲。

本书选元人散曲一百七十七首,明清散曲六十六首,凡二百四十三首。作为一个专题性的选本,在取舍标准上较一般选本要显得宽一些。元人散曲中,除了遴选大量吟咏西湖自然风物、历史掌故的篇什外,还酌选了几首以杭州为背景的抒情写景之作,以及描写后期杭州散曲作家生活状况和思想志趣的作品,以求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元代西湖散曲的全貌。明清西湖散曲,以出于浙派作家者为多,所选亦可见一斑。

本书为一般读者着想,注释较详,举凡典故出处、难解词语,以及融化前人诗词成句等,均尽量注明;并对每首曲作了赏析性的说明,希望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并增加欣赏的兴趣。

选注既竟,漫吟一绝,聊抒所感,曰:


三吴胜概说钱塘,浓淡相宜西子妆。一曲元人新乐府,湖风湖水更清凉。


自知学识有限,疏失在所不免,敬希高明有以教之。

吴战垒

1982年初秋于杭州东城


(香港《大公报》1984年2月27日刊登孟衡《西湖散曲选》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