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校老牌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刍议

摘要:面对主要从西方传来的诸如全球化时代、新媒体时代、物化时代、后现代时代、消费主义时代等“新”的时代界定,中国高校老牌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获得了新时代的社会认同,而“全球化”视域又使得这个老问题获得了新的时代气息、文化语境和逻辑理路。高校老牌专业调整与优化的向度要“虚”“实”兼顾,以“实”为主。网络时代的来临对于高校专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有可能摧毁某些老牌专业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全球化背景 中国高校 老牌专业 结构优化

 

实用主义价值观念的泛化造就了当下中国高校老牌专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与优化的社会思想语境。面对主要从西方传来的诸如全球化时代、新媒体时代、物化时代、后现代时代、消费主义时代等“新”的时代界定,中国高校老牌专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又获得了新时代的社会认同。具而言之,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老牌专业面临着招生和就业的困难,其结构调整与优化成了各高校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而以台湾为代表的华语地区传统老牌专业的没落也充分佐证了这一点。其实,由高校生存危机和教育部政令倡行引发的专业调整与优化诉求所折射出来的,依然是“教育与行业脱节”等老问题,只不过它们增添了更具时代性的“全球化背景”而已。

一、与行业脱节的高等教育及其信任危机的加重

毫无疑问,高校或曰大学是“舶来品”。在近现代中国备受列强欺压的历史背景下,西式高校的实用功能被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传播和强化,落后的中国私塾式教育很快就完败于西式高等教育。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和各种现代意义上的高校专业体系的建立,实用主义价值观也在“五四”前后达到了一个顶峰,“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工业救国”“军事救国”乃至“热水瓶救国”等口号的兴起,也充分证明了这种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巨大影响力。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就意识到,假如庸众在精神上不够独立,那么他们的体格再强壮,也只配给人家做砍头示众的材料。鲁迅.《呐喊》自序[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7.推而广之,如果没有主体人格,那么不管庸众的技术能力有多强,恐怕也只配给人家做高等奴才。所以“高等教育与行业如何对接”“务实还是务虚”这样一些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自20世纪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国学”专业的浮沉就是一种明证。可以说,一百多年来,在中国高校专业日趋走向同质化的过程中,这些争论和思考一直存在,而围绕着“中西教育孰优孰劣”这类永远没有定论的题目,中国教育界已经争论了一个世纪。正当20世纪的人们发现这类争论并无多少新意时,“全球化”视域又使得这个老问题在21世纪获得了新的时代气息、文化语境和逻辑理路。

如果说百年来中西教育优劣问题之争充满了偏激情绪和武断之语的话,那么全球化语境中的中西之争则充满了更为紧张的民族矛盾和文化悖论。无论民族主义者是否认同“经济全球化”的事实,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在以市场经济为底色的后现代时期和消费主义时代,由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时代机遇和生存危机,均将在高校专业中凸显出来。显然,中国高等教育者无论是从民族视角还是从市场视角去关注老牌专业的调整、优化乃至高校的命运走向问题,其理由都是非常充分的。问题在于,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必然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介体,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回到教师的教学理路和学生的学业志趣上。

幸而,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有识之士和教育管理者对于中国高校专业落后局面的焦虑感越来越强,高校专业改革迎来了真正的“利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界就在“开眼看世界”和了解世界范围内优质教育资源存在情状的基础上,产生了“高等教育社会信任危机”的前卫意识。起初,这种观点被视为杞人忧天,并未产生多大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家长看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不足,他们宁愿花掉远超中国教育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费用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英国等地去读大学。据美国商业内幕网(Business Insider)报道,在过去几年中,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涌入美国大学,希望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更广阔的舞台。2011年,中国留学生多达157588人,同比增长23%。马柯斯.中国孩子“占领”美国私立贵族高中人数5年增百倍[EB/OL].http://goabroad.sohu.com/20120509/n342719672.shtml.当下,由于每年有200万大学生难以就业乃至无法就业,所以“留学潮”的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已经由高校扩展到中小学。据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蓝皮书》显示:①国内中小学阶段低龄留学生数量直线上升,2013年在美读高中人数已达23795人,7年增加365倍;②中小学出国留学人数已占留学总数的1/5;③美、澳、日、英是我国出国留学生人数较多的国家。编辑SN089.国内低龄留学火热 赴美读高中7年增365倍[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4-11-03/153831087471.shtml.也就是说,出于对国内教育的“信任危机”,加之越来越多的家长厌恶管教式、填鸭式、类同化、形式主义的教育方式,当然更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宁肯忍受经济上的巨大压力据学者统计,一位上完初三自费出国至美国圣安德鲁斯私立学校的留学生,一年的留学费用在35万到40万人民币;而在美国上高中、上“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总留学费用预计在400万人民币左右。参见金燕娜.从“低龄化留学潮”看教育信任重建[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和亲人分离的痛苦折磨,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到国外留学读书,这难道还不值得中国教育界反思吗?显然,无论是现今每年超过百万的高中生放弃高考,还是“低龄留学潮”的愈演愈烈,都是源于将孩子教育视为第一位的中国家长对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教育方式、高考评价体系尤其是高校教育质量失去信心的结果。

早在2006年,中国著名民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梁慧星,就在一次全国政协大会上以“中国高等教育:‘死亡’或者‘再生’?”为题,批评应试教育使得大批优秀人才因接受高等教育而成了中等之才。为此,他建议中央政府正视高等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找准病因,对症下药,以求起死回生;一定要坚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真正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尊重教育规律,纠正以行政手段管教育的倾向;尊重学术规律,纠正以管物质生产者的方式管教师的倾向。梁慧星.中国高等教育:“死亡”或者“再生”?[EB/OL].http://tieba.baidu.com/p/90315870.当然,无论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还是民间老百姓,谁都不愿相信中国高等教育真的会走向“死亡”。但是,在中国高等教育仍处于高速发展和扩张时,关于高等教育危机即将到来的预言已经显得越来越真实有力。因此,高校专业尤其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老牌专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和整合早就应该是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二、高校老牌专业调整与优化的意指

高校的专业调整与优化当然不仅仅局限于老牌专业,只不过老牌专业的调整、优化、整合已经成为最显而易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已。既然转型已经不可避免,那么,高校老牌专业向什么方向转?怎么转?笔者认为这将是未来高等教育工作者必然和必须去面对的问题。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中,高等教育工作者将一次又一次地因为社会的飞速变化而与这个问题不断相遇。

从理论上来说,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会受制于很多因素,比如制度、经济、文化乃至意识形态层面上变化的不确定性。为此,我们不妨从基础教育改革或受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这样会更具针对性。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看,现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无疑是支持教育改革的,甚至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在强调教育改革。中共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今后教育改革和设想的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新课改”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界最常用的一个关键词,但真正落在实处的课改并不多。“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对学生要有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要求教师要自主确立“三维目标”,要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要转变“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和教法,要注重对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培育。但事实上,不管“新课改”的要求如何,很多教师依然我行我素,反正中考或者高考入学率决定一切。如果说老教师难以转变旧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新生代的教师也很快滑向旧式教育方式方法就很难令人理解了。这并不全是新教师的错,以高校中的师范教育为例进行分析可知,现如今的高等师范教育与中小学基础教育要求存在明显脱节的现象,比如: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但很多新教师未能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中小学教学中,这是因为他们在高校读书期间不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中小学教学强调“综合性学习”,这就需要在校师范生在高校学习期间要尽量拓展学科本位,拓宽专业以外的通识类课程学习范围,但很多师范生只知道混学分或者局限于本专业的课程学习,而对其他通识类课程采取应付的方式;由于相关高校很少开设“职业需求”课程,所以在读师范生对未来职业需求了解甚少,对于现在中小学教育现状也毫不了解,更不必谈什么从教策略了;学生诚信教育不够,写论文时抄袭拼贴,是故参加工作后,根本无法独立撰写学科专业论文和教改论文。也就是说,在不了解未来教育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新教师转向旧机制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更严重一点说,由于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以高校培养的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事实上,这种情况如果再不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信用体系就不是发生危机那么简单了,恐怕会像某些国产奶粉企业一样走向信用体系崩溃的悲剧。

在很多家长看来,国内教育领域问题多多,中小学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很多学校表面上不再搞分数排名了,但暗地里是有排名的,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家长们更是心知肚明。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中小学要抓素质教育,可很多家长和老师依然只看重成绩,分数仍然是学生的命根子。及至上了大学,情况也未见得好多少,大学生毕业后往往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这其中固然有很多社会因素,但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尤其是高校教育质量的下降,也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新闻媒体不断报道有本科毕业生甚至硕士、博士找不到工作后重读高职高专去学习专业技能的现象,充分展现了当下高等教育的尴尬局面——高不成低不就。种种不争的事实和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表明,高校各专业需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对于这一点,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和学生都会给予充分认可。但令人悲哀的是,几乎所有被要求调整和优化的老牌专业都在叫苦,大家不是不想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或教育见习实习比例,而是在学分总数已经被规定好的前提下,专业实践课程往往陷入无处可加的窘境。在现今资讯极为发达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没有理由忽视家长们对国内教育的不信任感。家长们的不信任,其实从侧面体现了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毕竟没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就读一个好专业后成才,能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未来社会中站稳脚跟。一旦家长们的焦虑无法得到有效疏解,尤其是高等教育越来越低于他们的预期,那么他们就会考虑让孩子去国外读大学乃至干脆不读大学。现如今,高等教育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精英教育,而高校如果还不切实加强专业改革和进行课程优化,其结果必然是被望子成才的家长们所抛弃。因此,留学低龄潮的发生实际上早就应该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们警惕了。

还值得注意的是,老牌专业的调整和优化,不等于说简单转型、直接取缔或者随意合并,而是要实现传统学科专业的优化整合。在这方面,美国早就有了一些成功经验:减少英语语言文学、数学与统计学、自然科学、传播与新闻学学科群的学科数量,对生物、医学、农学、工商管理、家政科学方面的学科群也进行整合;同时,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刘念才,程莹,刘少雪.美国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借鉴[J].世界教育信息,2003(Z1).优化整合老牌专业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才培养,是希望我们的学生既具有毕业即就业的素质,又具有真正的创新意识或创业能力。以新闻学专业为例,在网络和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纸媒不但规模日益萎缩,甚至连生存都很成问题。是故,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去传统媒体就业的比例已经很低了,但是很多企事业单位和部门需要一些会计算机、翻译和初级广告设计的人才,而他们不可能因此去引进会编程的计算机专门人才、精通翻译的外语专门人才和从事广告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要节省人力资本最好的办法是引进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这一专业的大学生具备解决一些电脑常见问题的能力,也具备初级的外语翻译能力,更具有设计宣传、广告策划和网络编辑的能力。这也是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的重要原因。而从企业引进人才的最终目标来看,他们最需要的是能设计出QQ、微信、电子商务平台等“赚钱大杀器”的创新型人才。这就意味着,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创新乃至创业的意识与能力,这才是高校专业调整、优化、转型的真正向度和追求目标。或者说,高校老牌专业调整与优化的意指是要“虚”“实”兼顾,以“实”为主,且要与相类专业进行整合,以便做强做大。

三、网络时代下高校专业调整与优化的谋略

在当下的网络时代中,专业调整、优化与整合经常不由教育因素所决定。实际上,对于中国高校来说,任何一种官方的要求可能都比不上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大。如今,即使是在极为偏远落后的地区,也知道用网络查一查哪个专业的未来就业前景好。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上被誉为“就业率最高的十大专业”——麻醉学、轮机工程、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石油工程、医学检验、工程造价、护理学、土木工程、建筑学傲慢之高跟鞋.就业率最高的十大专业[EB/OL].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tq0_A_BU_xeFs1s1of__pevBr2zcjLKppksysZkUZ4b_IDuPeDr7qOc0oBpH4ilULdEZ0EXoZADIwW-yeuudMa.——大受报考学生欢迎,就不难理解了;反之,被称为“就业最难的专业”和“打死不能报的专业”——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市场营销、博物馆学、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政治和外交学、汉语言文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与信息管理、计算数学、物理学、食品科学等高考志愿指南:就业最难的专业 打死不能报的专业[EB/OL].凤凰网.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10620/t20110620_636701.shtml.——“备受冷落”,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我们当然可以说,这些论断在逻辑上并不严密,简直不值一驳,不过是哗众取宠而已,但其影响力是真实存在的,甚至出现了有的高校相关专业第一志愿“零报考”现象,如劳动与社会保障、国民经济管理、物理学等。显然,这些专业在未来肯定还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家长和学生不愿将它们作为首选专业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看不到其发展前景。由此可以想见,未来一些高校的某些专业肯定会因为招生困难而被迫取消,进而成为所谓的“死亡专业”。

众所周知,网络时代对于高校专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此,教育界已有过一些讨论。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网络时代的来临极有可能摧毁某些老牌专业的课程体系。4G网络和数字技术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观念、学习方式和接受方式。以往的专业课程学习需要我们紧紧跟随老师授课的节奏,而现在极为发达的搜索引擎可以将相关专业知识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搜索者,除非是高深的专业问题,一般性的理论或技术问题已经无须通过老师解惑即可解决。所以,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现在课下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已经非常少见了。在这种情况下,专业性不是很强的专业的就读率就会呈下降趋势。更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时代已经使得网络课程成为一种产业,相关商业网站聘请国内外各专业领域一流的科学家、思想家或教学名师来讲授某些专业课程,学员只需少量付费就可以听取相关专业课程,还可以网络提问并获得专业人员的解答,这势必将极大地冲击既有的授课模式。由于这种名家网络授课模式还没有形成大气候,所以很多人对于这类课程的可怕冲击力还感受不深,但这预示了一种趋势。一旦趋势形成,很多专业课程就会因为无人听讲而名存实亡,因为授课的人根本没有网络课程授课人有名气,也没有人家讲得精彩、透彻,因此某些专业课程就会跟现在的函授课程授课情形一样——“人烟稀少”,甚至无人听讲。也许动用行政手段还是可以把学生“赶回”课堂的,但面对在座位上发呆或“玩手机”的毫无心思上课的学生,这样的课还有意义吗?为此,即便是对网络成见再深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正视网络课程蓬勃发展的势头,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更令人震惊的事实还在于,专业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多网络高手完全可以在网上帮你解决,以便赚取“网络金币”。就这样,一个极具冲击力的现象发生了:专业教师正在丧失自己的特定身份。

网络时代消解了学生对专业的忠诚性。在以往的年代,由于信息不畅,很多学生会因为不了解而报考了自己其实并不喜欢的专业,学生很难甚至无法更改所学专业。尽管如此,这些学生与自己所学专业的关系依然比较稳定,且他们往往有着明晰的专业意识,也非常注重坚守自己的专业领域。但是,在网络时代下,这种情形正在发生明显改变。现象之一是更改专业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大学生在既定专业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出于对未来就业等因素的考虑,会更改到一些比较热门的专业中去。目前,限于既有的课堂授课模式,学校允许学生更改专业的总体比例并不高。可一旦未来网络课程极度发达,某些专业课程完全可以实现几百、上千人上课,这种局势就会发生逆转。事实上,商务网站的“慕课”(也称“MOOC”或“MOOC”)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种在线课程,“慕课”可以让上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同时上课,只不过高校还很少鼓励这种授课方式而已。如果未来高校改变培育方式,让学生可以普遍选修“慕课”学分甚至在家中上课听讲,那么学生更改专业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现象之二是大学毕业生从事对口专业的工作越来越难。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工作的比例会高一些,而其他专业毕业生从事对口专业工作的比例往往比较低,甚至低于25%。对于需要多专多能的社会各行业来说,“一专”已经不是优点,“多能”才是王道。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很多高校大量开设通识类课程,而学生也热衷于考取各种证件,在这一过程中,专业意识自然会被淡化。

从学校的层面来看,很多高校都在鼓励各二级学院进行“大类招生”,就是先把学生招收进来,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待学生思虑成熟后再进行专业方向选择,这无疑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原则,也体现了一种教育改革的精神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进步。但是,这将在客观上改变甚至摧毁一些曾经受到欢迎的老牌专业,因为一旦完全放开学生选取专业的自主权,学生就会去选取新兴的或曰就业趋势好的专业,结果就会出现一个学院某个“强势”专业人满为患,而其他专业难以成班甚至无人去选的局面。可是,相关“冷门”专业往往是老牌专业,也是师资最多最强的,这样的专业进行转型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校总得让这些专业老师有饭吃。于是还得想办法让这些专业继续开办下去,最后也就难逃因人设课、设专业的弊病。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老牌专业的学科实力往往是最强的,在现有的拨款机制和评价体系中,学校争取各种省级或国家级的重点学科、专业等还是要靠它们。所以,取消还是不取消这些招生困难的老专业还真是个两难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某些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因为它们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一旦这样的专业被取消,国家的文化精神和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都会出现问题。就此而言,老牌专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和整合是有必要的,但简单取消的粗暴做法并不可取,这意味着国家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有大智慧才行。

此外,作为最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这个特殊的网络时代里我们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和民意,去做自己应该做也必须去做的事,那就是先从专业课程改革开始,让学生真正觉得在大学课堂里学到了“东西”。客观地说,不管网络教学多么发达,但有一点是无法超越传统课堂教学的,那就是面对面授课的多重魅力,这其中有思想上的碰撞、精神上的对接、眼神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和生动的现场互动。显然,人们上大学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还是为了人际交往和获取别样的生命体验。从这种视域来看,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课堂永远有存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设法把学生留在课堂里,让他们更便捷、开心地听课和学习专业知识,让他们在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话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这完全是我们应该做、可以做,也必须去做的事情。

21世纪以来,中国高校大力推进老牌专业的调整、优化和整合,这不见得都是“全球化”推动的结果,更多的是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变迁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既然这种变化与“全球化”直接相关,加之全世界的高校都在努力走“国际化办学”之路,那么中国高校老牌专业的调整、优化和整合就无须回避“全球化”因素。最关键的是,人们并不关心高校专业调整、优化和整合的过程,人们看重的是这种调整、优化和整合会给他们的孩子带来什么。这其中所涉及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价值观念问题就更为复杂了,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有待继续研究的新的话题。当然,这是另外的问题范畴,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原载《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作者陈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