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必峰
六月初,登峰把他的新书《文字的力量》样稿发给我,请我写序。也许在登峰看来,我曾经是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有些所谓的“资历”,写出来的序应该更有分量。可在我看,写序毕竟是作者的信任,马虎不得,真担心不能满足登峰的心愿。但看完样稿后,确实有些话想说。这里说出来,权当是序了。
先说说登峰。
登峰的最大特点在于他的激情。四十几岁的年龄,三十来岁的活力。开心的时候,说话眉飞色舞,感染力很强。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人生刚刚开始,未来比现在美好。
登峰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想让女儿早点上大学》《父母和他们的私立学校》《你怎样了?》《回望那些青涩岁月》《为〈明光报〉送行》,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登峰心灵深处柔软的一面,体现了登峰对女儿、父母、友人和事业细腻而深沉的爱。
登峰敢讲真话。他曾经是几家报刊的言论写手,《文字的力量》选取的十几篇都是一些代表作。《切莫丢了“中间村”》《话说“亲自吃饭”》等等,既是一些敏锐的发现,也是一些带刺的文字。作为体制内的一员,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于是有人说,登峰遇到了开明的组织。
登峰是一个有精神家园的人。他的心灵深处有一方净土,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该追求什么。最可贵的是,他能够管住自己的注意力,有着很好的毅力和意志力,坚定地朝着自己既定的方向和目标进发。他喜欢写,他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乐趣和追求,多年来坚持每天一两千字雷打不动。这对一个业余写作者来说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为了写出好文字,他抓住了八小时之外的各种机会,跑遍了明光的村庄和企业,从大量的采访中找源头、找力量、找灵感。他相信,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值得书写的故事。
登峰阅历丰富。参加工作以来,经历岗位十多个,建设局、发改委、组织部、宣传部、报社、电视台、广电局、人大办公室、科技局、科协,等等,都是党政职能部门,而且长期在一把手岗位上任职,认识了很多人,了解了很多事。这些,不仅为他的文字增添了难得的素材,也是他的文字有自己风格、能够接地气的原因。
再说说这本书。
《文字的力量》是一本文集。于登峰而言,这本书是可以提前十年出版的,因为书中绝大多数文章写于十年前。但登峰选择了等。他说,出书是一件严肃的事,起码应该对得起读者,不是有钱人随便凑一些文字就行。
确实,很多文章在当时是很精彩,但时过境迁,人的口味和观念变了,很多旧文已不能入眼。如果早早将这些文字结集出版,那注定会有很多遗憾定格书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以近乎苛刻的态度选出了30万字,形成了这本书。应该说,这样的文字更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阅和考验。
《南京有个明光市“泊北二村”》堪称一篇代表作。这是一幅乡村人在城市生活的长画卷,文章的切入点很好,写得也好,十几年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现在读来也毫无违和感。《打通农村维稳“最后一公里”》,被《中国纪检监察报》以半个版的篇幅刊出,引起了省委和省纪委关注和重视;《乡乡都是名片》得到了时任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的批示,明光的这一做法在全省推广;《当年的全省第一》得到了省委宣传部认可,明光市岭北村书记也因此成为全省“七一”大会上唯一一个发言的村干部;《挺过十六次手术的好人》让明光市残联副理事长戚冰以滁州市仅有的一个勤政典型竞争全省表彰。
安徽商报记者杨静说,天然的文字禀赋+对事物的敏锐把握+对实际工作的熟悉+很好的提炼总结和条理能力,成就了这样一篇篇特稿并火到了今天。的确,与那些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矫揉造作的自我抒情相比,这些稿件显得更加实在,这些文章显得更具生气,这些文字显得更有力量。毫无疑问,与现实生活长期零距离接触和对具体社会实践的认真关注、思考,是成就这些文字的首要原因。
《文字的力量》共收进文章72篇。包括散文、随笔、报告文学、故事、言论、解说词、书信、脚本、评论员文章、演讲稿、征文、述职报告、领导讲话、传记、调查报告、论文、现场见闻、深度报道、消息、通讯、人物事迹、经验材料等等,可谓文体大全。于许多读者,特别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与文字打交道的读者而言,通过一本书,可以领略众多文体的写法,这也是这本书高性价比的一个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尝试了“原文+背后故事”的表现手法,即每篇文章都有一个精彩故事附后。在人人想听故事的当下,这样的表现远比单纯的文集更有看头。而且,看了原文,再看故事,二者相得益彰,既有一种时代感和时空穿越感,也很有“买一送一”的愉悦和“一鱼两吃”的新鲜感。
《文字的力量》12个篇目的分类也很干净妥帖,“家人家事”“养成盘点好习惯”“一乡一名片”“文字下的牛人”“各种正能量”“敬天礼地的小人物”“不该忘却的记忆”“那些重托”“时评与思考”“随笔”“记者眼中的点滴”“演讲与口才”等等,读后都有让人一探究竟的想法,而一旦探究下去,便是“一步一景”,进而产生目不暇接的满足。
最后给这本书做一些宣传。
《文字的力量》具有鲜明的本土色彩和地域性,所以,对于在县市一级工作的写作者,对于那些以表达县市一级为主体的记者朋友,这本书又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换言之,这本书呈现的人和事应该也是其他县市宣传和关注的重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字的力量》值得记者朋友、通讯员朋友、机关写手以及广大文字爱好者关注。
从特点上看,这本书有许多成功之处。
首先,是话题寻找上的成功。写出经典之作是每个写手的追求,但真能写出让大众记得住、记得久的作品,则不是容易的事。不是因为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文字的力量》呈现出来的二十多篇头版头条和十多篇言论,选题都很独到。这些题材或在眼前,或在远处,都幸运地被作者发现和捕捉到了。细细探究,对于我们“发现新闻”应该有所启发。
其次,是表现手法上的成功。《文字的力量》表现了一群地方名人、名乡和名村,或者说,这些表现对象因为作者的书写而成了名。在表达中,作者时而小切口,深挖掘;时而宽撒网,慢慢收,话头甩出去,又能点点面面妥妥帖帖收回来,收放自如。此外,作者文风简练,风格明显,惯用短句,少定语,少修饰,条理性强,宏观微观均能到位,方方面面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表现出很强的文字实力。
再次,是“官话”化解上的成功。工作总结、领导讲话、述职报告、对内或对外宣传稿等等,这些文体如果你把它们当做一般性“官样文章”来写似乎并非难事,但真要使它们接地气、生实效,并真正能让人读得进去,却很不容易。本书作者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同时,善于巧妙地把“文件语”“官方话”化解为大众喜爱的文字,既代表官方说话,又基本不说“官话”,让读者看得进去,想看下去。《当年的全省唯一》《我的第一个头版头条》《变反对为拥戴》《盛开的“红杜鹃”》,都是一些讴歌政绩的文字,只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细节,看到了实情,所以看了之后能够信服。这正是登峰此类文章的成功之处。
最后,是情感表达上的成功。一本书30万字,读起来并不觉得冗长。《我的十七年》超过了7000字,是一篇小传、最长的一篇,或许也是读者更愿意慢慢读反复读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像《故乡的水》《野菜的光芒》等等,读到的都是生活河流里飞溅的浪花,是带有人间烟火味的故事,是读了之后能够产生强烈共鸣的好文字。与其说这得益于作者的笔力,不如说这是作者有感于现实生活,进而再把这些情感倾注于笔端的结果。因为用了深情,枯燥的选题变得生动,平凡的人物催人泪下,一系列重要题材得到了很好驾驭并引发广泛关注。
文字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成就写的人,更可以成就被写的人,这也是《文字的力量》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当下,公众号、手机APP、微博和微信各行其道,人人都是自媒体,通过文字发声成了每个人的基本功。怎样更好地深入社会生活、关注社会实践,真正发现和选择那些值得书写的人和事,在自己的媒体里抛出有效的话题并以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表达出来,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相信《文字的力量》能给读者不少有益的启示。
(芮必峰,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党委书记,现任安徽大学江淮学院院长,安徽大学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安徽省记协常务理事,安徽省第九、十、十一届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