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编制理论基础

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是用来综合评判中原经济区内部各区域发展的速度、质量以及潜力的一种标准,因此指数的编制必须要有符合自身经济发展规律的评判标准,这个评判标准就是相应的理论基础。结合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实际与“发展”的一般内涵,课题组把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的理论基础锁定在可持续发展以及“三化”协调发展两种理论之上。

1.绿色发展理论

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中原经济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过多地依赖资源和投资,形成了以“高耗能、高污染、高投资”为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当资源的储量不断下降,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承载能力接近极限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只注重“量”而忽略“质”的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因此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首先选择了绿色发展理论作为指导。绿色发展理论的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无论是从一个国家、地区还是从全球范围来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而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可持续发展至少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相应地,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的编制在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时代特征,融入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新型城镇化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理论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中包括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目前,中原经济区发展形势与战略定位还有一定距离,整体上属于欠发达地区,区域内部分化较为明显,南部的传统农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滞后于北部地区,北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也明显快于城镇化进程,农业现代化进程则最为缓慢。信息化只有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会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通过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已被证明是中原经济区现代化之路的最佳选择,因此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应该体现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这一思想。

3.指数与上一年度的调整之处

本报告是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系列的第四本,在延续上一年度框架的基础上,做了以下调整。

(1)对省直管县的考察进行了调整。省直管县是指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省直管县改革是中共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省直管县试点改革的成效已经有所体现,在2014年将河南省10个省直管县作为独立的整体纳入考察的体系后,2015年又进一步增加相应的对比分析等内容。

(2)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根据课题组确定的指标选取原则——“全面性、实用性、独立性”,在此基础上,本报告将上一年度指标体系中一些数据质量差、区分度不强、实用性较弱的指标予以删除或替换。

(3)省略了同往年重复且与报告内容联系相对薄弱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