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外人才队伍建设:以上海为例
- 甄杰
- 3530字
- 2025-04-06 01:55:35
一 动漫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外人才总体情况
作为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动漫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培养、培训、引进和使用好人才,是动漫产业发展的重点。特别是在动漫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体制外人才是中国动漫产业能否做强做大的关键,这对有创造力、懂设计、会经营的动漫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
(一)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市场格局,以广东、上海、北京为首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动漫产业的核心发展区。奥飞动漫、华强动漫、腾讯动漫、中南卡通、炫动传播、淘米动画、央视动画等大型动漫企业已经成为动漫产业的第一阵营,也是该行业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1)产值持续快速增长。产值从“十五”期末不足100亿元,增长到“十一五”期末(2010年)的470.84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0%。2011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为621.72亿元,2012年为759.94亿元,2013年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总产值达870.85亿元,较2012年增长14.59%(卢斌、郑玉明,2014)。2015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1131亿元,2010~2015年复合增长率近20%,预计2017年将达到近1500亿元规模。同时,动漫产业具有很强的爆发性,例如日本卡通偶像皮卡丘,其衍生产品由国内外共1000多家公司制造和销售,4年期间的利润已经超过7000亿日元;韩国动漫产业仅仅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就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动漫大国,其产量占全球的30%,动漫产值在GDP中居第6位。
(2)通过认定的企业数量增加。2013年,全国通过文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认定的动漫企业累计达587家,其中,重点企业43家,还有247家近年来制作生产过国产电视动画片。2013年国产电视动画片制作生产机构共有221家,占2013年度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影视节目制作机构数量(6175家)的3.58%。截至2015年,全国通过认定的动漫企业累计达730家。其中,东部地区有462家,占总体的63.29%;中部地区有176家,占24.11%;西部地区有92家,占12.60%。
2015年底,我国动漫产业相关的企业已达4600多家,从业人员约22万人。
(3)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5年,我国动漫产业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规模的动漫企业有24家,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大型企业有13家。根据文化部对通过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的统计,2012年519家动漫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56.3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54.8亿元),营业外收入5.2亿元(其中政府补助3.6亿元),利润总额8.5亿元。以此推算,单家动漫企业平均所有者权益为1834万元,平均实收资本1170万元(国有资本所占比例为4.61%),平均营业总收入为1085万元,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45.35%,动漫企业总体营业利润率为7.72%,净资产收益率为8.97%,政府补助对利润总额的贡献率为42.35%。
(4)动漫产业国际化程度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增强。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在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动漫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其从业人员占到全部从业人员的3% ~6%。美国迪士尼公司堪称全球动漫产业的成功典范,它是一家拥有极佳品牌、大约12万名员工和年销售额达220亿美元的超大型公司。
(二)动漫产业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人才需求类型
伴随着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规模日益增大,对该领域内的人才需求表现出如下特征。
(1)知识的综合性。动漫行业公共文化服务要求人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完整的文化体系,还要求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其中包括:
——经营类人才:不仅要具备相关的经济、管理、金融、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文化、文学、新闻、伦理、艺术、历史、地理、旅游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专业技术类人才:不仅要懂电脑的基本知识(多媒体编程、游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游戏引擎、网络数字技术等),还应掌握美学、绘画、色彩理论、构成、角色设定、生物素描、后期合成、游戏体系结构等基本知识。
——创意类人才:不仅应通晓文学、影视学、心理学、教育学、策划学等基本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融会贯通、根据市场环境推陈出新的变通能力。
(2)能力的复合性。动漫行业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不仅要掌握多种知识,而且应该具备一定的行业敏感度、经营管理能力等。
——行业敏感度。行业人才不仅需要拥有数字IT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熟悉跨行业流程的操控,具备一定的商业敏感度。除了精通IT专业技术和具有艺术创造力外,复合型人才还应增强对所从事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动态的熟悉程度,逐步提升管理、沟通等能力和增强商业敏感度。
——经营管理能力。能有效地对企业的人、财、物进行优化配置,参与市场交换。随着动漫行业中的技术向其他行业不断渗透,集数字、通信、娱乐于一体的产品消费已经深入人心,数字媒体、数字音乐、IT与无线通信的结合技术、网络技术等将是动漫行业发展的潜在动力。从事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系统构架等工作的人员,只有成为拥有相关专业背景且具有较强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会更受欢迎。
(3)思维的创新性。动漫行业对参与该行业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思维的创新性要求特别高。思维的创新性主要是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思维独立性等因素组成。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是知识广博、触类旁通,能够适应不同工作需要,不断开创新局面。这种人才要具有三种能力。
——学习能力。能够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研究能力。理论功底深厚,具有逻辑思维能力,能揭示并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创造能力。能够根据发展的需要,针对问题的症结,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敢于否定传统,标新立异,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
(三)动漫产业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人才短缺现状
目前,我国动漫产业从业者数量与实际人才需求之间差距巨大,催生了动漫教育的投资热潮。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许多重点院校都专门开设了动漫专业,定向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但人才失衡现象依然严重。从当前市场需求来看,动漫人才的短缺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前期策划人员。前期策划工作是创造动漫产品的重要程序,前期策划人员通过市场调研、市场定位等来确定符合未来的商业行为的动漫产品,例如分析受众是儿童、少年还是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以此来决定采取的形式是系列剧、连续剧还是电影等。动漫策划人员素质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市场敏感意识的高低,这是动漫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动漫产业前期策划人员大多是由非专业人士转行而来,对动漫产业没有清晰的认识,缺乏创新思维和市场意识。因此,其所策划的动漫产品基本是采取对热点题材盲目跟进和模仿的策略,题材单一、陈旧和同质化的现象严重。
(2)故事原创人员。动漫产品的吸引力主要由其所传达的内容故事表现,例如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所创作的《庄子说》《老子说》《列子说》等经典漫画,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长期连载。但一方面,这些动漫作品基本局限于本民族的历史题材,涉及其他民族艺术的题材较少;另一方面,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挖掘并不深入,对国外动漫作品的借鉴也多是简单模仿,缺乏本土人文创意。因此,国产动漫数量不足、质量欠缺、原创不力,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具有原创精神的民族动漫人才,而其根本原因是国内没有系统地培养相关人才的机制,而且易受到短期利益的驱动。
(3)编导。动漫行业的编导主要是对前期策划及故事原创的要素进行整合,需要把握动漫作品场景的整体气氛、整合并管理场景资源、编排设计情景等。优秀的动漫编导应该对动漫作品的镜头语言具有独特的认识,能深刻理解剧情编排,并具有独立完成剧本的能力。但在我国,开设动漫编导专业的高校甚少,从事动漫编导工作的人员基本是从美术、计算机等专业跨界而来,因而在影视动态形象、影视语言、影视编辑等方面的修养与技能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漫作为影视艺术的画面感和质量。
(4)复合型设计制作人员。目前,我国专门从事动漫设计、制作工作的人才基本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经过短期培训的具有一定美术功底的人员;二是由计算机类或者其他艺术类人才改行的人员;三是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院校毕业的留校人员。可见,我国动漫制作人员基本上只能从事某一环节的单一工作,而无法驾驭完整的项目,因此制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动漫市场所需要的是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包括动漫美术人才和动漫技术人才,这应该成为我国动漫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这些人才应对动漫的发展历史、趋势以及市场需求具有较好的理解和感知。
(5)营销人才。动漫产品的终端销售渠道包括网吧、影院以及主题公园等,需要由高素质、熟悉动漫产业运作规律的经营人才进行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等方式的运作,以促使动漫产品被社会关注,从而增加动漫产品及衍生产品价值。显然,这方面的营销人才仍然是短缺的,以至于动漫产品的销售与市场相脱节,动漫产业升级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