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精神:精英员工的行为准则
- 惠新
- 1593字
- 2021-03-26 19:18:21
重拾工匠精神:从四大发明到科技强国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历来不缺乏出色的工匠。仅在庄子的笔下就有很多出色的工匠,如削木为鐻的梓庆、游刃有余的庖丁、斫轮论道的轮扁、运斤成风的匠石、专精铸剑的捶钩者和刻木为鸟的鲁班等。
其中,梓庆可以把木头刻削成悬挂钟磬的精美架子,见者皆感叹为鬼斧神工。鲁侯问他:“你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梓庆回答:“我不过是个工匠,何术之有啊。若是有,那就是我在做工之前,必定会斋戒静养,凝神聚气,不敢怀有一点功名利禄、非誉巧拙的念头,当心神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就走入山林,观察并选择与鐻的形体相契合的木材,然后进行加工制作。”
梓庆和其他工匠一样,不仅是工艺纯熟的技者,更像是一名智者,能将娴熟的技艺发挥到极致,工匠精神在这些工匠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国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对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这对西方科技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早在战国时代,中国就已根据磁石能指示南北的特性制造出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期,人们发明人工磁化铁针的方法制成司南并开始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期,司南开始普遍应用于航海,同时司南传到阿拉伯。13世纪初期,司南传入了欧洲。司南在航海上的应用加快了人类航海技术的进步,有了以后的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西汉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造纸术,东汉时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材料制成了纸。因为蔡伦曾被封为“龙亭侯”,所以人们把他所制造的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从公元6世纪开始,造纸术逐渐传往朝鲜、日本,后来又传入阿拉伯、埃及,之后又传入了西班牙等欧洲多个国家。1150年,西班牙建立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此后,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荷兰都先后建立了造纸厂,16世纪时纸张已经在欧洲流行。中世纪的欧洲抄写一本《圣经》需要使用300多张羊皮,文化信息的传播因为材料而受到限制,而造纸术的盛行大大节约了文化传播的成本,为欧洲的教育、政治、商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国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唐代留下的精美、清晰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在11世纪中期的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使得印刷术得到了普遍的推广。
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大约在8世纪传到了阿拉伯,11世纪以后又由阿拉伯传到了欧洲。1450年前后,德国人受到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影响创造了欧洲的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教育的状况,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后突飞猛进地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很重要的物质条件。
火药在中国唐代就已经被发明,而且被用于军事。唐末出现了火炮、火箭,等到了宋朝时火器就已经被普遍用于战争。
蒙古人从与宋、金的作战中学会了制造火药、火器的方法,而阿拉伯人从与蒙古人的作战中学会了制造火器的方法。欧洲人大约在13世纪后期从阿拉伯人手中获得了制作火药的书籍,到了14世纪又学会了制造火药、使用火器的方法。
中国古代工匠们所创造的四大发明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中国的瓷器、茶叶、手工业、纺织产品等样样精致。但是现如今,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了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工业的代名词。
有些人说中国人失去了工匠精神,但是海尔董事长张瑞敏亲手砸烂次品冰箱、董明珠领导格力掌握核心科技、雷军投资两千万元研制电源插座……这些鲜活的案例难道不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吗?
其实中国从未失去过工匠精神。如今中国的科技正在飞速发展,从“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世界夺冠、“蛟龙”号完成7000米深潜试验到如今航空航天科技领先于世界,中国无疑已经重拾工匠精神并站在了科技强国的行列中。
从四大发明到科技强国,都不能缺少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