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双结构
1.二月二
我国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俗称龙抬头日、青龙节、春龙节、土地神诞生日等。大致形成于明代。在我国古代天文观测模式中,东宫七宿被想象成一条由南向北伸展的巨龙。当作为“龙角”的星每年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出现在东方地平线时,整个龙身尚在地平线以下,故称龙抬头。此节起源与古代社日有一定联系。二月二也是土地神的生日。民间称土地神为土地公公、土地爷,由神社演变而来,是具有管理地方职责的神灵。
这一天,民间有很多祭祀习俗。如用白灰自门外蜿蜒撒入宅内,旋绕水缸,称“引龙回”。吃的面饼叫龙鳞饼、面条叫龙须面。妇女不动针线,以免刺伤龙目。男人要剃头,称“剃龙头”。有些地方还举行祭祀土地神的仪式,办土地会。在我国北方,这天也是春节的结束日,农村现仍有举办节日庙会的习俗。
2.二百五
“二百五”这个词,早已成为民间普遍流行的俗语,用来指称那些智商不高的蠢人或品质低下的贱货。
关于这个词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传说较为普遍的是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自燕入齐,深得齐宣王器重,任为客卿。朝中大夫争宠,有人指使心腹暗杀苏秦。未到苏秦断气之时,凶手慌乱逃走。齐王派人捉拿凶犯,一时未能捉到。苏秦临死前,恳求齐王以“苏秦替燕国做间谍来齐国谋乱”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通告悬赏,以诱出凶手。齐王依此计行事,在苏秦死后,于城门处张贴黄榜,大意为:苏秦为燕国所派间谍,谋乱于齐,死有余辜。前有义士冒死除害,功不可没。当赏黄金一千两,望速来领取。消息传开,有四人争先赶去请功领赏,都一口咬定是自己行刺于苏秦。齐王让他们各自详细陈述经过,又恼又恨地讥讽他们:“真勇士也!一千两黄金,如何分取呀?”四人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一怒之下,拍案叫道:“来人呀!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上述所传绝大部分属实。黄榜贴出不久,果然真凶露面,齐王将他处死。而所传四人同去请赏被斩,纯属附会假托之说。后来民间就以“二百五”的说法,来形容那些糊里糊涂、拙劣奸猾,以及为财色而鬼迷心窍的人。清代吴趼人(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三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3.合二而一
哲学概念。即两个事物合为一体,也作“合而为一”。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手。”
明末清初思想家方以智(1611—1671年)提出的哲学问题。意为事物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的交感、同一。见于《东西均》一书:“交也者,合二而一也”, “尽天地古今皆二也,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合一者。”他说:“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认为“一”是由“二”合一而成的,“一”是存在的根基,是本,“二”则是存在的内容。“一”与“二”是相反相因的关系,是“相求”“相胜”而“相成”的。与“合二而一”相联系,方以智提出“交、轮、几”的公式:“交”即合二而一,指虚实、阴阳等两端的交感;“轮”指前后相续、首尾相衔的变化;“几”指变化发展的可能性,即端倪。“交、轮、几”的公式:包含有从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把握发展趋势与可能性的意义。“合二而一”的论点对事物的矛盾运动有所揭示。
方以智在他“合二而一”论中,引入佛教天台宗“三谛圆融”的逻辑方法,用“随”“泯”“统”三范畴阐述“合一”与“分二”的关系。“随”即随俗,将一切法分为二;“泯”就是泯灭一切法,获得真谛而得“合一”的道理;“统”即统合“随”“泯”,获得“一即二,二即一”的真谛。就是说,合一是联系两个方面的合一,“分二”是以合一为前提的“分二”。
同时,他提出“因”的范畴,“因”有对待称为“反因”,而在“因”与“反因”之上还有一个无所对待的“大因”。这个“大因”是“真一”,知“真一”就是“大因明”。“大因明”能看到天地万物之本原。“大因”便是圣人立宗的根据,即“太极”“真一”“混成”。这样,方以智由强调“合一”,走向无所对待的“太极”“真一”“混成”。
4.二王八司马
唐顺宗时,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10位官僚士大夫。“二王”,指王丕、王叔文;“八司马”,即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他们都是中唐时期的革新家,改革失败后“二王”相继被赐死与病死,其余俱被贬为州司马,故名。
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日益衰落,腐朽势力猖獗,政治更加腐败。德宗(780—804年在位)时,宦官专权,朝廷贪进奉、兴宫市;功臣受猜忌、遭排挤。当时翰林待诏王叔文,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善棋而用为太子侍书;王丕,杭州人,善书法,也派为太子侍书。二王以其所长深得太子李诵信任。李诵在他俩的影响下,对中唐政治危机有一定认识,决心革除宦官擅权、藩镇割据等弊端。他每与东宫的侍读们谈论时事,尤对王叔文见解大加赏识。二王也把改革弊政的希望寄托在太子身上,并将有志于改革且有才能的士大夫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以王叔文为领袖、“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集团。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德宗病死,李诵抱病即位,是为顺宗。在他支持下,王叔文集团掌权,以韦执谊为宰相,为刷新政治,推行了一系列革除时弊的政治措施,如免除民间欠官府的各种旧债,停止地方官的进奉和盐铁使的月进钱,削减江淮海盐和北方池盐价格,取消宫市,宣布京兆尹李实的贪污罪并将其贬为通州长史,夺取宦官兵权(未遂)等。史称“市里欢呼”“人情大悦”。所有这些,对社会、对百姓都有很大好处,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这次改革极大地触动了宦官集团的根本利益,遭到反对派强烈反抗。不久,由于顺宗中风失语、失去执政能力;王叔文母亲去世,按例告假回去守丧;王丕也突发中风,革新派丧失了中坚力量。朝中守旧派官僚趁机发难,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和剑南西川(治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韦皋、荆南(治今湖北荆州)节度使裴钧、河东(治今山西太原西南)节度使严绶等串通起来反对王叔文集团。召集士族官僚卫次公、李程、王涯等人拥至金銮殿,革定调书,迫使顺宗让位于宪宗(顺宗长子李纯)。由于顺宗预定改元永贞,史称“永贞内禅”。上述改革新政,仅实行了146天就被迫停止了。在俱文珍和士族官僚的包办下,王叔文由翰林学士贬为渝州(治今重庆市)司户,次年赐死。王丕由左散骑常侍贬为开州(治今四川开县)司马,不久病死。柳宗元由礼部元外郎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由屯田员外郎贬为朗州司马,韩泰由户部郎中贬为虔州司马,韩晔、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分别被贬为饶州司马、台州司马、连州司马、郴州司马、崖州司马,史称“八司马”。
此外,支持革新的陆质病死;李景俭守丧;吕温出使吐蕃未还,没有参加改革运动,未遭贬谪;王叔文集团中地位比较次要的李谅、李位,稍后也被赶出朝廷。
“二王八司马”的永贞(顺宗年号)革新虽然短暂,但是他们那种坦诚循公、忠于百姓、锐意改革、不自顾惜的精神永垂青史。(宋)王安石《读柳宗元传》:“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材也。”
5.二桃杀三士
借桃杀人的计谋。典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士之力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博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勃敌之力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春秋时,齐景公有三个强悍的勇士,名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他们个个勇武异常,又非常义气,深受景公的宠爱,但都居功自傲,难以驾驭。齐相晏子见他们平时骄横无礼,我行我素,害怕他们功高盖主,日后生乱,劝景公尽快将其除掉,并设计让景公赏给他们两个桃子,要他们论功劳大小享用。三人各恃其功,互不相让,结果都弃桃自杀。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李白《惧谗》诗:“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
二桃杀三士也是围棋的术语之一,为《玄玄棋经》中一道死活题名称,难度等级为中高级。
6.两弹一星
最初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做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主持下,制订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当时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但是,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大批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克服种种困难,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投入和较短时间,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尖端技术难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回顾这段历史时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23位(按姓氏笔画排序)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杰出贡献的元勋科技专家。他们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以上7人授勋时已过世);钱学森、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朱光亚、黄纬禄、王大珩、屠守锷(以上9人授勋后去世);程开甲、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周光召、于敏(以上7人健在)。
7.两岸“三通”
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开展通邮、通航、通商等经济联系活动的统称。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倡台湾海峡两岸之间实现直接“三通”,并从多方面积极开展推动工作。这一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合理主张,逐步得到两岸人民认同,不断取得进展。
通邮方面,1979年大陆先后启动对台开办平信、挂号信和电话、电报等业务。1989年两岸邮件总包互相直封并经香港、澳门转运。1993年4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签署协议,两岸邮政部门正式互办挂号函件业务。从1996年起,两岸建立电信路由,相继开办数据通信、移动电话漫游及互联网等多项业务。通过1999年、2000年先后建成的中美、亚欧、亚太海底光缆,两岸建立了直达通信路由。
通航方面。空中通航,1995年12月和1996年8月,澳门航空和港龙航空公司的飞机,经澳门和香港机场改换航班号,一机到底飞行两岸。2003年实现台商春节包机,台湾航空公司飞机从台北、高雄经停港澳机场至上海飞行。2005年台商春节包机,实现两岸航空公司“共同参与、多点开放、直接对飞、双向载客”。2006年6月,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传统节日客运包机。2008年11月,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及次年4月签署“补充协议”后,两岸定期航班正式启动。海上通航,自1979年起,大陆允许台湾船舶到大陆港口靠泊作业。1997年,在福州、厦门与台湾高雄之间,进行国际贸易货物转口运输。1998年,实现两岸经营国际航线的集装箱班轮可以直接挂靠两岸港口,两岸贸易货运船舶经第三地换单不换船,一船到底航行两岸。从2001年起,逐步实现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澎湖海上客货轮直航。2008年11月,《海峡两岸海运协议》签署后,两岸海运直航全面启动,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走上正常化。
通商方面,从1979年开始,大陆方面对台湾产品开放市场,并给予免税、减税等优惠待遇。198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1994年,全国人大通过《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1999年,国务院制定《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大大促进了两岸经贸交流,并吸引众多台商到大陆投资兴业。到2013年10月,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12000多个,实际使用台资金额110多亿美元。2009年以来,大陆已有455家企业赴台湾兴办公司或工厂,累计投资8.4亿美元。2013年12月10日,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家在香港的分行,使用大陆资金首次推出“宝岛债”,在台湾证券柜台买卖中心同步挂牌交易,共计67亿元人民币,受到岛内市场热捧。
两岸“三通”的实现和规模不断扩大,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来临。它是两岸和平发展良性互动的结果,也是两岸关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两岸将迎来大交流、大合作、大融通、大发展的新局面。和平统一的春风劲吹,战争的可能性逐步被淡化。两岸人民乃至全世界的华人,长期以来憧憬民族复兴的“大中华经济圈”终将实现,它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必然结果。
8.海峡两岸“九二共识”
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就两岸事务性商谈中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共识,后来统称为“九二共识”。
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伊始,海协会基于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内部事务的客观现实,提出在商谈和协议中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只要表明一个中国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表示的方式可以充分协商。
1992年8月,台湾当局“国家统一委员会”就两会商谈事务性协议时有关“一个中国”含义的问题做出结论,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含义有所不同”“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台湾“已制定国统纲领,开展统一步伐”。
为进一步表明海协会的态度,促使两会达成具体表述创造条件,8月27日,海协会负责人发表谈话,指出这份“结论”确认“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 “明确这一点,对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表明在事物性商谈中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已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同时,海协会负责人也明确表示:“不同意台湾有关方面对‘一个中国’含义的理解。我们主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立场是一贯的”。
1992年10月28—30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香港就“两岸公证书使用”问题,继续进行工作性商谈。对于如何在协议文本中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双方各自提出五种文字方案,但未形成一致意见。随后,海基会代表“建议在彼此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各自以口头方式说明立场”,并又提出了三种表述方案,其中第八案的表述内容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含义,认知各有不同。”这一口头表述内容,由海基会代表逐字逐句念出,请海协会代表现场记录下来。
海协会认真研究了海基会的第八案,认为这个方案表明了台湾当局和海基会谋求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虽然提出对于“一个中国”的含义“认知各有不同”,但没有出现具体涉及“一个中国”政治含义的文字,符合海协会历来主张“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的精神。海基会于11月3日来函,做出“已征得主管机关的同意,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述”的正式答复。11月16日,海协会致函海基会,表示同意以各自口头表述的方式,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并提出海协会的口头表达要点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海协会还以附件的方式,将海基会的第八案附在函中。12月3日,海基会复函对此表示无异议。至此,双方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共识。
“九二共识”就是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并且各自以口头表述;而对于一个中国内涵的认知,双方求同存异,搁置争议,以利协商。这一共识,成为两岸商谈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