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软件立项与合同

本章导读

软件项目(或产品)的来源一般有两个渠道。

一个渠道是市场调研之后,认为某产品将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而软件公司在人力资源、设备资源、抵抗风险、资金和时间上都具备开发该产品的能力,于是决定立项,这类软件产品被称为“非订单软件”,典型例子有网上游戏软件。

另一个渠道是与固定的用户签订软件开发合同,由软件公司启动该项目的开发,这类软件被称为“订单软件”,典型例子有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和电子商务大型网站。

对于一些大型项目,在签订合同之前,一般有一个招标与投标的过程,只有中标之后才能签订合同。开发“非订单软件”需要“立项”,开发“订单软件”需要签订“合同”。所以“立项”与“合同”是IT企业软件项目(或产品)的两个源头。一旦立项或签订合同,企业领导或软件管理部门就要下达《任务书》,开发部门接到《任务书》后就要组建开发团队,成立项目组。本章讨论软件立项和签订软件合同的方法,并给出一份《软件任务书》的案例。表3-1列出了读者在本章学习中要了解、理解和关注的主要内容。

表3-1 本章对读者的要求

3.1 软件立项方法与文档

如果没有软件合同,又要开发软件项目或产品,就必须先立项,然后才能开发或施工。立项就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立项的必要性(是否有市场前景)和可能性(是否有能力实现),并具体列出系统的功能、性能、接口和运行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当前客户群和潜在客户群的情况,以及投入产出分析。然后再按照编写参考指南书写《立项建议书》,并对它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才算正式立项。

在软件企业,一般用软件“立项”和“结项”来表示软件项目的开始与终结。在非软件企业,尤其是在高校或机关事业单位,一般用软件“可行性分析”和“结题”来表示软件项目的开始与终结。由此可见,“立项”与“可行性分析”相仿,“结项”与“结题”相同。

【例3-1】 2003年初冬,山东某软件公司的老总在西安出差,发现西安市的大中型餐厅基本上都有电子点菜系统,客人一点菜,信息马上出现在厨房大师傅眼前,大师傅马上炒菜,服务员很快上菜,他感到很有意思。后来一打听,这个“餐饮系统”是北京某软件公司开发的。于是这位老总又飞到北京,拜访了“餐饮系统”的开发公司,了解到该公司经济效益不错,而且还到几家餐饮店去就餐,亲身体验“餐饮系统”的使用情况,收集用户意见。返回山东后,老总拍着脑袋决定马上立项,快速开发本公司的“餐饮系统”。不到三个月,“餐饮系统”开发完毕,但是在后来的两年中,该系统在山东某市总共只卖出两套,投入与产出比是5︰1。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该城市是中等城市,不像北京、西安是大城市,“餐饮系统”的客户群,实在是少得可怜。

立项就是决策,IT企业的决策必须按照决策程序进行,没有决策程序就要先制定决策程序,不能一个人拍脑袋定决策。IT企业的高层人员,一般都要亲自参加《立项建议书》的评审工作,并发表意见。若立项失误,则是企业决策的重大偏差,势必给企业造成各种资源的重大浪费。反之,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IT企业的高层决策人员,对立项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立项文档就是《立项建议书》,它本身不是软件策划的内容,但是很重要,也很特殊。《立项建议书》的目的,就是在某种程度上代替开发合同或用户需求报告,作为软件策划的基础。《立项建议书》的编制者一般不是软件开发人员,而是软件公司的市场销售人员,因为他们熟悉市场行情及客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