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西班牙帝国
更新时间:2023-01-16 17:19:45 最新章节:插图
书籍简介
1492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和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进入格拉纳达,伊比利亚半岛最后一个伊斯兰国家沦陷。同年,伊莎贝拉女王资助的航海家哥伦布登陆新大陆。西班牙,这个偏居欧洲西南一隅、由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组成的君合国,开始走上了大国崛起之路。16世纪,西班牙同时在旧大陆和新大陆大举扩张。17世纪以后,帝国开始面临一系列的危机。荷兰和葡萄牙的独立以及美洲原住民的反抗从内部撕裂着帝国。在外部,法国的崛起终结了西班牙在欧陆的霸权,荷兰和英国的崛起使西班牙丧失了海上优势。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帝国沦为法国的附庸。七年战争后,西班牙被迫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割让给英国。帝国在美洲开始退却,帝国余晖将至。本书回顾了1492—1763年西班牙的帝国之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通过联姻、征服、贸易和传教建立起来的复合型海洋商业帝国的全貌。全书持一种独特的反西班牙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西班牙帝国是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德意志人、比利时人、葡萄牙人、菲律宾人、美洲印第安人乃至中国人的一桩共同事业,不是西班牙创造了帝国,而是帝国创造了西班牙,是21世纪关于西班牙帝国的全新阐释。
品牌:中信出版社
译者:罗慧玲
上架时间:2023-01-01 00:00:00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信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全球史评论》由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于2008年创办,刘新成教授和刘文明教授担任主编,致力于在中国历史学界推进全球史的研究视野与方法,提倡有关跨文化、跨国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的研究,注重揭示全球视野中的文明互动与交往,探寻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全球化进程,及其与地方特性的相互影响。历史26.8万字
- 会员谨以此书献给我的两位卢旺达同道,让-内朴穆塞内·恩库里基伊姆富拉(Jean-NépomucèneNkurikiyimfura)和让·鲁米亚(JeanRumiya)。前者是图西人,后者是族际婚姻下的胡图人。两人都是优秀且年轻的历史学家,前途本来均不可限量。恩库里基伊姆富拉并不涉政,也接受暴力前的哈比亚利马纳政权。鲁米亚积极投身于政治。随着哈比亚利马纳政权渐渐走向极端,一些知识分子开始为该政权摇旗历史28.4万字
- 会员本书是一本介绍公元前西亚政治变迁的通俗历史著作,涵盖范围从公元前4千纪苏美尔文明开始,中经阿卡德文明、巴比伦文明,再到亚述文明和波斯文明,最后以马其顿帝国取代波斯作为结束。与已有学术著作相比,本书具有三个鲜明特点:第一,抛开历史细节,注重勾勒公元前西亚政治变迁的脉络和框架,以期帮助读者迅速掌握古西亚的来龙去脉;第二,将看似杂乱无章的政权更替,还原为闪米特人和印欧人的持久博弈,揭示古西亚政治变迁的线历史22.6万字
- 会员本书收录了包括由哈佛大学汪悦进教授、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南京大学周宪教授,ITatti研究中心乔纳森·纳尔森教授、FabrioNevola教授、佛罗里达大学邹晖教授、清华大学刘晨教授以及几位青年教授的论文。这些论文是从“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中国文化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20多篇论文中挑选出来的。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与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ITTATI)联合主办,以“中国历史14.5万字
- 会员奥斯曼帝国是近代中国人认知世界与反观自我过程中的一个特殊“他者”。本书在系统梳理近代国人奥斯曼帝国认知的历史背景与文献来源基础上,从“奥斯曼帝国的知识记述与流播”“奥斯曼帝国形象与国人的自我认知”“奥斯曼帝国发展之史的借鉴与思考”三个层面加以把握,认为奥斯曼帝国知识的引入给近代中国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特点。近代中国人的奥斯曼—土耳其认知史,实际上也是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史,是历史19.9万字
- 会员一部爆炸物的历史,更是一部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性史。随着炸药消耗的急剧上升,世界各国围绕硝石这种稀缺的自然资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可以说,硝石在19世纪的价值不亚于21世纪的石油,两者都是国际竞争和权力斗争的深层原因。为了摆脱资源的束缚,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伯解决了人工固氮这一技术难题。这一突破成为绿色革命的基础,使人口大幅增长。哈伯在战争期间也研发了毒气,被认为是毒气战之父。正因如此,当他获得诺贝尔历史14.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