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看见5000年:良渚王国记事
更新时间:2021-05-28 11:15:40 最新章节:感谢
书籍简介
良渚文明是中国第一个进入早期国家的区域文明,良渚古城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良渚古城遗址载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一本记录良渚文明及其考古、申遗历程的大众读物,作者用“考古发掘式的写法”、从城墙、低坝、王陵这三块碎片集中展示了良渚文明的各个方面:复杂的王国古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系统、超精微雕刻具有统一精神信仰内含的良渚玉器、良渚人的生活和生产;良渚考古80余年的历程:良渚的初始发现、良渚王墓的发现过程、良渚古城的发现、良渚水利系统的发现;良渚申遗的历程:良渚申遗文本的产生、良渚申遗评审、见证良渚申遗成功等等。
上架时间:2021-04-29 00:00:00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马黎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依托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珍贵简牍,精选了其中关于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等第一手史料。通过创新性地挖掘简牍这一文化遗产,生动地讲述了那些在丝绸之路上发生过的耐人寻味且真实的历史事件,深入挖掘了官方史书中不曾记载的普通丝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带领读者重温丝绸之路的建设历程,以及更深入地了解简牍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历史12.9万字
- 会员本书选取秦始皇兵马俑为典型案例,探讨“一带一路”沿线文物可以采取的虚拟复原技术。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本书重点讨论“一带一路”沿线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方案,针对以兵马俑为代表的刚体文物碎块确定三维数据模型,采取基于断裂面上多特征的碎块匹配方法,将相邻碎块进行匹配拼接,从而实现文物的虚拟复原,以此对“一带一路”沿线文物的虚拟复原进行技术可能性的探讨。历史7.8万字
- 会员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竹简,学界称之为清华简。清华简的内容多为早期的经史类典籍,其中除了可与《尚书》等传世古书对照的篇目外,更多的则是已失传两千年之久的前所未见的佚篇,对于准确认识先秦古籍的原貌、重建中国早期历史均有重要学术价值。清华简所带来的新知识以及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更新,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历史12万字
- 会员本书收录20世纪50年代至2003年期间新发表的魏晋南北朝墓志,墓志年代起三国之始,迄杨隋之末(220—618),共计231方。全书分为魏晋十六国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五个部分,每方墓志包括录文和疏证,注明图版刊载、录文著录和研究概况,并对墓志所涉史事作简单的考证和说明,是集资料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出土文献整理研究典范之作。历史32.5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声名显赫的伊特鲁里亚人曾经在古意大利建立了颇具影响力的强大文明,然而他们却常常遭到误解,被当作一个陌生而未知的民族,其语言和文化也已基本消失。露西·希普利撰写的全新伊特鲁里亚史为读者呈现了另一番景象:这个民族与希腊保持着贸易往来,促进了罗马文明的发展,启发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浪漫主义时期的推动者,对现代世界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本书描述了伊特鲁里亚文物从诞生到使用、遗失、发现和重塑的过程。从时尚文物考古11.5万字
- 会员本书以法门寺博物馆现有陈列为基础,按照时间、空间的顺序,以史为据,以物述史,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法门寺的历史渊源、馆藏珍品等。详细讲述了法门寺的佛教圣物、大唐宫廷文物、地宫的结构与格局,及中国茶文化、香文化、秘色瓷、琉璃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深远影响。走进法门寺博物馆,让文物唤醒尘封的历史记忆,遥远的丝绸之路推动了古代文明的交流互鉴,感受大唐开放、包容、繁荣和文明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文物考古5.6万字
- 会员丝绸之路,是商业贸易之路,也是东西对话之路,是友好往来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融合之路。本书作者从西安、碎叶、撒马尔罕、布哈拉、伊斯坦布尔,带领大家重走丝绸之路,感受古代文明现场;并通过自己考古生涯中值得铭记的经历,比如青海都兰吐蕃大墓的发掘,对海底沉船“黑石号”的探密等等,看考古现场,读出土文物,亲眼见证遥远的历史,亲手探索未知的文明。本书有大量考古现场照片及精美文物照片,是不可多得的考古视觉盛宴。文物考古7.7万字
- 会员玉器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身份标志,玉器的使用则是当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史前和夏商周三代玉器及用玉制度的研究成果,分“玉之辨”“玉之用”“玉之埋”和“玉之史”四个主题,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三个维度,对当时的玉器和玉文化等诸方面做出了具有深度的综合考察,希望由此揭示中国早期玉器所蕴含的礼制传统和政治文化内涵。文物考古29.5万字